
转自设计与哲学 ID: PhilosophyDesign
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陈丹青: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过一句话:
“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
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现在春天来了,我上午在公寓旁边走,像北京这么难看的一座城市,这么糟糕的天气,可是每朵花儿都好看,每一棵树都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五岁。

卡米尔·柯罗 《枫丹白露的船夫》约1870年作
小朋友:您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我的问题是,好萝卜到底是什么?
陈丹青:你就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你是一个小的好萝卜,还没有长大,正在长。意大利有个导演叫费里尼,他说过一句话,可能有点极端。他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他反对所有现行的教育。
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坏的过程,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儿,不看树。脑子里只想挣钱,想当官,想把别人弄下去自己爬上去,所有的人就是想挣钱、做生意。所以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可爱了,所以趁你们现在还可爱的时候说说话。
费里尼的手稿画作
大人要克服“家长欲”
家长: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怎样克服这个时代,让孩子成为一个像您说的那样,有独立思想的孩子?
陈丹青:好问题。我想先得克服自己,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太教条了,不真实,不感动我,我不要那样画,我想办法画出真实的感动人的画。
第二,中国家长有一个趋势需要克服,就是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才能,他有他的爱好,可是你一时看不出来。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他在不在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做教育的话。
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所以我想第一要克服的是家长自己的“家长欲”。“家长欲”是很可怕的,我蛮怕看到家长的。
现在孩子苦死了,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学古筝,学英文……这时候有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丧失了,他们长大会恨你们,说他没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课。我小时候,九岁的时候得到的第一本画册是美国画家画的动物画技法,全是马。我特别喜欢马,我父亲看我喜欢马,就给我买了那本书,我到现在还能画得出马的骨骼。我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孩子,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有一个选择问题。

陈丹青作画中
给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非常有害
小朋友:我没有喜欢的古代艺术家,虚谷先生的画我很欣赏。
陈丹青: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要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什么大师、艺术、美……都不要给他。我不喜欢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不像孩子。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不太会说话,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要特别观察他们,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哪些事拽都拽不走他,打他他都要做。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是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能够耳濡目染,周围有同样的孩子,这对孩子非常重要。至于所谓美术史、古代、现代、这个派、那个派,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开始对这些词语、这些概念感兴趣,而且有理解力和判断力。这是我的认识。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胎教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
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自己根本不听音乐。
我听到说有的孩子崇拜我,其实那个孩子只是从媒体上听说我这个人,按照孟子的说法,所有的小孩,在童蒙时期,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所以爸爸妈妈这个角色是很难当的。人是模仿的动物,同时又是一个下载的动物,电脑有下载这个词,所有小孩子的脑袋,你带他到任何场合,无论是开心事、伤心事,他不管懂不懂,他已经下载了。下载以后可以储存很久,等到他懂事了,受了教育,智力发达了,他会重新反举这些早年下载的印象。所以爹妈真的不好当,你不经意间已经在教育孩子,或者已经在毁坏这个孩子。
陈丹青作品 《国学研究院》2001年
孩子本身就是灵性
小朋友:陈老师,您觉得画画跟灵性有关系吗?
陈丹青:这是大人教的话。你这个问题不太有灵性。你不要管,你这个年龄本身就是灵性,你每天都有灵性。
家长:陈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像我们这些外行看画到底看什么?前段时间威尼斯双年展有一个你的作品,叫“策展之婴”,但是完全看不懂你想表达什么?
陈丹青:如果你觉得看不出什么来,你就回家,不要征求我的意见,就是听你自己的话。你对一些画除了很像,没看出别的什么来,你不用追究,因为你一定还有另外一个机关面对这个世界,有些事情你一看就来劲,觉得非常有兴趣看进去,但并不一定是画,所以你不要担心这个问题。没有外行、内行,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你不喜欢就走。
家长:陈老师,我儿子刚五岁,他也在上图画班,他会画他想画的东西,他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作为我们世俗的观点看,他画得确实不够好,所以他会比较,认为某些画画得好,某些画画得不好。画得不好,他会沮丧。我该怎么引导他,我也不能说他画画得好吧?我今天没把他的画带来,但是他的画在世俗来看确实不好,而且我儿子也接受这种观点,每次上完课他会感到有些受打击。
陈丹青: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会有一些词汇选择,英文有很多好听的词,他如果觉得这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就是在杀小孩,小孩就这样被杀掉了,孩子的童真就没有了。
可是特别顽强的小孩,你再杀他,枪林弹雨,最后他拿起笔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少数天才,甚至长大了他真的变成一个天才画家。所以我要对大人说,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
家长:但是他自己会很沮丧,他看到对比以后自己会沮丧。
陈丹青:让他去沮丧,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他去画又是那个样子,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保护他这个本能。不需要家长去引导。我对小孩的观点,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此外什么都不管,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西藏组画》之一 陈丹青 作品
素描不是唯一的绘画教育方式
提问:我刚才一直听两位老师在说,童年的时候让孩子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画画最好,我也同意。我是一个15岁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从4岁开始学画画,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他自己也很喜欢,我全力支持他。但是他从10岁开始就遇到一个瓶颈,很多老师说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素描,现在他已经15岁了,属于停滞不前的阶段,甚至有点不太喜欢绘画了。我想问,是不是学画画,素描一定要学,有没有这个说法?
陈丹青:我痛恨素描考试,绝对不是画了素描才能画好画的。我们今天中国实行的素描教学,大约是十八世纪左右,从法国慢慢流行到俄罗斯,后来成为苏联,然后再到中国,这么一个体系,是各种画画教育当中的一种。但是我们现在把它认为是唯一的一种,不这样画就画不好,这完全是荒谬的。
所有中国古典画家,从来没有画过素描,也非常伟大。在素描这个体系发展出来以前,很多画家从来不画素描。我最佩服一个西班牙大师,他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一辈子只有一两张素描。还有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大师卡拉瓦乔,卡拉瓦乔现存几乎没有一张素描,如果他画过,他不会不留下。当然有很多素描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鲁本斯、伦勃朗……可以举很多例子,但我可以举出同样多的大师,一辈子一张素描也没有留下来,但是他仍然画得很好。至于印度、波斯、两河流域,还有埃及,从来没有素描这件事情,可是全世界美术史最辉煌的都在这些地方。
提问:很多老师说要学透视法。
陈丹青:透视法发明以前,绘画已经非常伟大。比例发明以前,希腊雕塑永远无法超越的,文艺复兴的雕塑根本不可能超越希腊,可是希腊那时候跟谁学透视法?比例这一说法都没有。所有现在素描教学,就是杀人机器,很多孩子到了15岁,就被逼到这个事上,最后就不喜欢画画了,就像你儿子一样。
小朋友:我喜欢画素描怎么办?
陈丹青:那你就去画。那是一百种方法里的一种,你如果喜欢就去画。
提问: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他以前画的画特别本真,想到什么画什么,但是他上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看卡通书,很多日本的小女孩、小尖脸、帅哥,都是大眼睛,都是一样的,我发现他在本子上画的都是那样的形象,家长觉得他怎么没有以前自己的风格了,家长想让他还是画他本来擅长的很自然的东西,您觉得我们应该像家长那样劝他,回到他原来的路子,还是说他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
陈丹青: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不要去管他,他到了十四、五岁,突然有一天他就不会画这些东西了,他画更想画的,他智力在增长。还有一种情况,到十六七岁,他还画这个,也许他就想做这样的卡通画家,那就让他做,但是不要强行阻止或者引导。我的意见总是这样,十四五岁以前不要太多过问他的事情,瞧着不对也不要说什么,过一阵子他自己会调整,所有动物都会自己调整,包括高等动物。
在孩子艺术教育上,大人往往强调“怎么画”,而不关心“画什么”。绘画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如果孩子缺乏对“画什么”的思考,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艺术的热情,他们的作品也会缺乏艺术最动人的情感。
我们经常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儿童艺术,却忘了艺术是为了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我们用程序化的课程教授给孩子艺术的技法,却忘了艺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进入真实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表达。
孩子需要的是艺术,而不仅仅是艺术课堂本身。

影视在线观看
【星 球】被禁40年的纪录片《中国》
【星 球】BBC神级记录片《万物与虚无》在线观看
【星 球】别有风趣的十部电影,在线观影
【星 球】影史不朽经典丨《教父》三部曲
【星 球】颠覆人性的10部电影!在线观影
【呓 语】王家卫10部透着文艺“骚气”电影合集,在线观影
【星 球】人生必看50部经典日本电影
【星 球】漫威电影50部合集在线观看
【呓 语】电影《寄生虫》完整版
【呓 语】电影《我不是药神》完整版
【星 球】姜文电影《让子弹飞》完整版
【星 球】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完整版
【星 球】5个日本灵异视频,胆小慎入…
【呓 语】贪婪的蚊子,把自己撑爆了…
【呓 语】木 心:认真说,你们还不是读书人
351807691@qq.com
Banbo1984 瓶盖猫 (诗人琉璃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