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已刊发于刊号为:ISSN 2710-4893的《文学中国》杂志第4期,即由画稿溪文学社的社长、总编——水尾中学小苏老师爱心出资筹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刊。
警告:拒绝任何平台转载,否则视为侵权,侵权者将收到传达的侵权通知书,勿谓言之不预!
投稿:17738013139(手机微信同号、微信投《文学中国》杂志),1114518571@qq.com(邮箱投公益性年刊《画稿溪文学》)。
往事并不如烟
文/文华(湖南)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可是,过往的事情哪会像烟雾一样,一下子就飘散了的呢 ?
当你的亲人一下子从你的生命里消失了的时候,你和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不是常常在你的脑海里演绎着电影式的蒙太奇?他们的离去,带给你撕心裂肺般的感觉,是不是成为你余生永远的隐痛 ?
当你已经有了新生的家庭,你与你的爱人和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你是不是总忘不了你在原生家庭里的成长和与亲人们的相处?你虽然很快乐很幸福,但回忆起往事的时候,是不是不免会生发些异样的幸福感和莫名的失落感 ?
分手的恋人,离异的夫妻,说分手就分手,说离异就离异,貌似洒脱不留恋,各自发誓要在心里删除了对方,可这时的删除键是不是毫不管用,一不小心你又会浸泡在往事的温柔之乡里呢 ?
即便是红尘中的巧遇邂逅和七情出窍,其情缘虽稍纵即逝,但其往事是不是也会在某个静谧的夜晚去叩击你的心扉呀 ?
往事带给人的往往是心酸和苦楚,如果往事真能如烟,那恐怕是求之不得的事了,然而,一些酸楚往事,佛陀叫你放下,可你偏偏攥得牢牢的。
大多的往事,如飘浮在空中的棉絮,无法沉落下来。人们借助或留恋、或感恩、或愧疚、或忏悔的情愫将其缀缝在文字里,这就有了文学。
如果往事如烟,那么生无留恋;如果往事如烟,就不再有感恩;如果往事如烟,就不存在愧疚;如果往事如烟,哪还会去忏悔 ?
往事赋予文学如此丰富多样的人性内涵的表达,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作家铁凝语)。
往事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才是非同小可的。如果往事如烟,你就没有经验的总结,也没有教训的吸取,你就不会成长。那就是过去的终归过去了,如风过无痕。事实上,前车之鉴,乃为后事之师。
有人总结他过往的得与失。他说,前三年他决心不对父母发脾气,他做到了;后三年他决心不对儿子发脾气,他也做到了;再三年,他决心不对老婆发脾气,但他没有做到。他反思道,生活中我们往往把最好的态度给了他人,而把最差的态度给了最亲近的人。
想想这也太精辟了。我曾经就把最温柔的态度给了我的学生,而把最粗暴的态度给了自己的女儿;把最好的态度给了同事、朋友以至陌生人,却把最坏的态度给了家人。对自己行事的反刍,便是一种对往事的深刻反思,带给我们太多的成长。
忆苦,也是让往事发酵。精细化生活时代,想想人类史前的钻燧取火和茹毛饮血;和平幸福年代,想想战争年代的惨不忍睹和苦不堪言。忆往昔之苦,让人更惜当下之甜。
我也常常忆起自己于1993年在曼谷做外教的生活,那是旁人羡慕实则自己难受的经历。那时是走出国门不易,走出去了也很难,刻骨铭心的是想家,可是那时,国内普通人家还没有家装电话。一封信,11天到达家里,然后家人的回信,同样需要11天才能到达我手上,什么叫“家书抵万金”,那时才真的懂了。
而如今,高科技时代,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天涯已真若比邻了,当今世界已经演变成一个地球村。记得一段广告词这么说,男人过去找老婆,只能是隔壁的,后来可以是邻村的,而现在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了。
人们常说往事不堪回首,其实,如不记住苦,终归不觉甜。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们思想的轨迹取决于过去一一现在一一未来,而思想的起点,不就是对过往的怀想与追溯吗?
对个体而言,如果往事如烟,就不会成熟,就没有成长,就无法感恩,就不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对民族而言,往事之于文明发展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
如果往事如烟,就没有历史,也就无从反思;
如果往事如烟,就没有耻辱,也就无法崛起;
如果往事如烟,就没有创新,也就不能进步。
曾听人怒吼:“ 停止思想吧 !”那不过是一句痛苦的宣泄,如果当人失去了思想的尊严,往事便真如烟随风了,然而,活着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简介】文华,湖南湘潭人,女,1966年生,高中语文教师。散文多发布于《三槐清风》和《作家联盟》平台,多篇散文在株洲晚报发表,多篇散文在文学专刊《中华诗魂》和《青年文学家》上发表,曾获株洲市“教育,爱满天下”诗文大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