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南旺”探寻运河水柜之行
-----南旺古运河枢纽遗址游记
文/李德银
一
东平有戴村坝,汶上有南旺分水枢纽,号称“北方都江堰”。一个拦水供水,一个蓄水分水,解决古运河济宁段“水脊”的问题,让运河得以畅通,贯通南北,百舸争流,让古代中国能够向水而强。
近几年,一直关注运河故道,因为笔力不至,《运河一溜十八口》,写了一部分,难以为继,总有江郎才尽的感觉。在探寻梁山县靳口运河遗址之后,与好友早有探寻南旺运河遗址的想法。
二
2021年5月31日是周末,好友三人驱车直达南旺镇。
南旺地处汶上西南。从东平到汶上,一路畅通,沿途村庄散布,良田众多,就要开镰的小麦绿黄相间,一派丰收景象。汶上不愧是平原大县,一路没有见到一个山头,与东平的“三山三水三分田”,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楼房随处可见,但是村民的住房,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红砖红瓦的风貌,

三
来到南旺水利枢纽遗址大门,保安告知今天暂时关闭展馆。一番沟通,停好车辆,我们走进遗址。
进入大门右侧是宽大的停车场。向前左侧是博物馆,右侧是遗址建筑群。
沿路右拐,绿化带有醒目的指示牌:“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建筑群”,一眼看到的是青砖青瓦古建筑群和历经风雨碑刻等。走近,关帝庙,两侧是鎏金楹联,上联是“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下联是“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庙门上锁,可以看到内有关公神武塑像。

右侧是文公祠,两侧鎏金楹联,“识贤旌善表荐宋白,疏道浚河忠功漕运”。

宋公祠位于分水龙王庙的左侧,是纪念宋礼治水功勋的。两侧鎏金楹联笔端风格与其他不同,更加苍劲有力。殿塑宋礼像,两侧建有偏殿,殿内各塑一尊配享塑像,一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另一个是汶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宋礼(1358-1424)字大本,河南永宁县(今河南洛宁县)人,明朝洪武年间入仕,官至工部尚书,一生清正廉洁、礼贤下士、刚直不阿,奉皇命在四川采购大木用于治水的途中,积劳成疾,因公殉职,卒年62岁。宋公祠两侧的对联写道:
凭宋尚书,用白老人,才有这黄金水道三千里;
筑戴村坝,分南旺水,造就了帆樯如林六百年。
禹王殿,纪念禹王治水。我们揣测,这是借禹王的威名取平息水患的意思。附近没有解说的,不理解为什么其他的庙用“庙”,而这里是用“殿”字。
古建筑的对面,是古代遗址的碑刻、地基,都是青石青砖基础。其中一块是“宋尚书祠堂记”。还有一块地方绅士、官员、百姓的捐款功劳碑。
沿着遗址向前,是运河故道,早已干涸,野草丛生。堤旁有指示牌:会通河、码头、闸口等。
运河故道呈S状延申。沿着河道向西,右侧是大片的杨树,外围是红色的遗址围墙,右侧高台是大片的绿植。走到故道尽头,有古代闸口的遗址,还有济宁市人民政府勘立的三角形小型纪念碑、界碑。我们揣测,运河在这里向济宁延申、供水。问当地的游玩老者,运河故道一直延申到济宁、东平湖,因为年久闲置,早已废弃,大堤被平整为土地,或者建房,只有少数地方能够看到运河故道的迹象。
四
运河故道,大约100多米的样子,两岸砌石,河床干涸,芳草萋萋,依稀可以看见当初蜿蜒的样子。昔日万船竞发的往来繁华已经落幕,被南水北调和运河新址所取代。
站立故道旁,心中感慨万千:一个跨越数个朝代修建的运河,一个造福数个朝代的漕运,静静的躺在那里,就这样谢幕了!当年那个最早开挖运河--灵渠的国王,地下会不会有知?
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想抵御外敌的大规模入侵,残酷的现实告诉世人,国家贫弱落后,再高再坚固的长城,也挡不住强悍的外敌。清代康熙年间,有人上书维修长城,康熙的话,那就是“上谕”: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兵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有,所谓众志成城是也。......盖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征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不愿意维修长城,估计是经济实力的制约,或者已经看清楚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非往日而语,抵挡外来侵略,靠的是经济军事实力。至于他是不是真的爱民而不愿意害民,还有待考据。康熙的眼睛里,有自己另外一个“长城”,另外一个巨大的建筑项目---修建避暑山庄。至于避暑山庄,是为了避暑还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严,是团结外蒙,还是抵挡外侮,那是另外的话题。今天看来,秦始皇走了,秦朝灭亡了,晚清备受外侮,惨不忍睹!长城成了普通百姓的旅游景点,避暑山庄成了清朝败亡的无奈背影!
是哪一个宏伟巨制在长久的造福国家、造福百姓?从不同的角度,答案当然众多。都江堰带给世人的,是千里沃野,天府之国;大运河带给国人的,是南北相通,连接五大水系,滋养一方稻米,带动沿河两岸城镇兴起,士民富庶,时至今日,济宁向南的运河还在发挥着航运的作用。新修建的运河,把东平湖连接南方水系,成为内河航运的重要湖上港口!
时间是最有创造力的雕刻师,沧海桑田,在他的刻刀之下,在历史的长河里,古运河发生着巨大的蜕变。时代在前进,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运河遗址不会久远的静静的躺着,会有那么一天,运河故道重新开发起来,小桥流水,绿柳摇曳,稻米飘香,会再一次有木船帆影、汽笛远杨,从东平出发,一路向北,走向聊城、德州,走进北京!
五
从闸口遗址折返。对面运河大堤土山上有望湖亭,亭之立柱,上有对联:
四山碧漾三湖月,
一水绿分两岸春。
故道旁边的高台,平整宽阔。高大的柳树下,一位肥胖魁梧的中年男子,一位太极服饰的女士,带领几十个孩子在指导武打动作、休息。
经过沟通得知,他们也是来参观的。在我们的请求下,孩子们分三组进行武术表演。我们纷纷拍照留念。梁山、汶上都属于济宁市,习武人数很多,大有水浒遗风。

沿着高台折返的路上,看到禹王殿后面,还有观音阁、蚂蚱神庙、潘公祠、莫公祠、靳公祠、水明楼、戏楼、观音阁、关帝庙、过厅禅堂、蚂蚱神庙、八蜡神庙、运河分司衔门等十余院落,各院落错综有序、迂回路转、布局协调。
蚂蚱神庙、观音阁,外观看是旧时建筑,青砖旧瓦,历经时代风雨,陈旧之色和水浸风化历历可见。向右看,有一座汶上县政府立的旧碑,还有一个破旧的建筑物倒塌遗留的牌楼。没有介绍,估计应该是当年管理运河的衙门遗迹。
修建庙宇供奉蚂蚱,很少听说。过去读书,见到过安徽亳州有蚂蚱庙,是供奉治理蝗灾刘猛将军的。这里的蚂蚱庙,估计与治理蝗灾有关。运河流淌的地方,农作物与植被茂盛,适合蚂蚱的疯长。蚂蚱神庙关着门。透过窗户可以看见里面供奉着神像,是一个年轻英俊造像。门口没有介绍,也无人请教,不敢妄加揣测。观音阁西山下有一块小石碑,上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阁是小巧玲珑的两层楼阁,共三间,砖瓦木石结构,楼阁口悬挂着一副十分祥和的楹联:
慈云翻作中都水,莲朵绽开南旺春。
分水龙王庙水明楼上高悬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对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青山绿水;仰观府察,是日也天朗气晴。
当年乾隆皇帝乘船到江南巡游途中,路过南旺分水龙王庙,见到这幅对联后,默读了数遍,暗暗称妙,于是心情愉悦,挥毫泼墨,留下了赞美南旺分水的著名诗篇:
清汶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横川僢注势非午;济运分流惠莫穷。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诚擅古今功。由于大功原无巧,穿凿宁知禹德崇。

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赞美英雄、纪念英雄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些英雄,包括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也应该包括治理都江堰的李冰,修建戴村坝的白英、宋礼,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等这些文人志士。应该包括袁隆平、终南山,还有那些各个行业临危受命、坚守岗位的人吧?
前不久,五月下旬,袁隆平等五位院士辞世,引来民众一片哀悼赞颂之声。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密码?那就是英雄的情怀,心中有责、敢于担当的敬业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英雄精神所彰显的永恒价值。
宋公祠、白英祠,表达的是后世对于他们才学贡献的敬仰、纪念、传承。
每一次对历史的纪念,都是为了全新的出发。
当年的白英,受宋礼的邀请,出山治水,才有“白英之谋”,修建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入南旺济运。南旺分水工程,在汶水入河处修筑“分水坎”使河水六分北流,四分南流。配套建设闸坝,连接蜀山湖、马踏湖、马场湖、安山湖、南旺湖等天然水柜蓄水,调节河水亏盈、保持水位平稳,漕运畅通。形成了“七分向北朝天子,三分往南接皇粮”(一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壮观景象。白英规划的“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南北分流、蓄水等重大复杂的技术和实际航运难题。遥想那个缺少计算工具、测量工具,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年代,他们是怎样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把水位高程计算的如此精妙!他们踏破多少鞋子?点起多少火把油灯?勾画多少图纸?
顺治年间济宁河督靳辅,管理整个京杭大运河的一品大员。原来大运河济宁城区段湾子陡,水流急,汛期来临时常船沉人亡,人称“阎王口”、“鬼门关”。靳辅调集民工开挖新河,躲开越河,使河水缓转,并自己出资修筑济宁至南阳百里河堤,人称“靳公堤”。不幸的是,善举被朝中奸臣以“私自改河,罪大该死”诬陷。皇帝下旨:将靳辅就地斩首处决。后钦差大臣微服私访,冤案才得以昭雪。皇上传旨在济宁大闸口、南旺分水龙王庙修建“靳公祠”,为其塑像,以示纪念。可是,靳公所受的委屈,几人可以承受?向谁诉说?
七
南旺枢纽又被称为“运河咽喉工程”“运河心脏工程”。白英、宋礼等人,准确地勘测出南旺镇是京杭运河的最高点,提出在南旺分水的科学方案。“引、蓄、分、排”四字诀,让汶河的水托起万船径发!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达到鼎盛,万樯粮艘连帆直上,京都所需南方粮米由过去的40万担升至260万石,后达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达,稳固了明朝政权。它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500余年。康熙皇帝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
八
运河,涵养了运河文化成为运河两岸人民渗入血脉的精神家园。古代运河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代词曲作家乔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的祖国》,这样写道:“一条大河波浪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乔羽回忆录》一书这样写道:“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水流,在幼小者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而且这条河上的一切都与你息息相关,无论将来你到哪里,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济宁古来就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东平有运河经过,沿河村庄密集,闸口众多。
济宁称乔羽是济宁人,东平县说乔老是东平人,乔老还亲自到东平县沙河站乔村,称沙河站“第二故乡”。有一点值得研揣摩,乔老青年时期长期在运河边长大,对于运河有别样的情怀。“一条大河”的情感原型,会不会就是运河?
挥手告别安慰南旺:
眼前不见汶水来,耳畔萦绕涌涛声!

李德银个人事迹简介
李德银,男,东平县新湖镇人,1967年12月出生,1988年7月在州城镇一中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东平县佛山中学教科室主任。
从教32年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获评东平县学科带头人、东平县学科优秀教师、东平县教坛英才、东平县师德标兵、东平县优秀班主任、泰安市优秀教师、东平县体卫艺先进个人、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级结题课题二等奖等数十个奖项。
进入高中阶段后,一直喜爱文字工作,在《泰安日报》《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报道、诗歌、散文等数十篇。主编教学刊物省级出版2册。教学之余,喜爱游山观水,考察运河故道等文化景点。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累计教学心得、游记等80多篇.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14个编辑窗口!如下:【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儒子叟国娇】【一片冰心在玉壶】【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本团队下设26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月色荷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本作品图片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