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子:浅谈诗词点评
现在,不少诗社都以诗词点评这样一种方式来促进古典诗词的学习与交流。我们一同书院也曾经为书院的诗友们开设有“诗词漫谈”这样的学习活动,我自己亦在“诗词漫谈”活动中为诗友们的作品做点评,并在点评的互动与交流中得到不少收获。今晚借这个机会,我就结合我自己在诗词点评中所得到一点感想和启发,谈谈自己对诗词点评的一点看法。也就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对,就当是给大家抛砖引玉吧。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各位诗友批评指正。
我们都知道,古典诗词创作讲究蕴藉、讲究韵味、含而不露。所以,一首作品中,常会有没有说出的意思和情感延在诗外,即所谓的“意在言外”,既在“言外”,就是我们读作品时看不见的那部分了。那么,我认为点评诗友的诗词作品也是一样的,既要点评看得见的那部分,也要点评看不见的那部分,才算是完整的点评。
所谓看得见的部分,就是作品的遣词造句、艺术特色、结构特点、意境优劣、境界高低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分析,是诗词点评中的“可见”部分,是比较容易抵达的部分、也是比较通用的部分——通用,就是用在这首作品上也可以,用在那首作品上也可以,好像都能套得上。我自己认为,对一首作品的品评,只有这些大同小异的,看得见的部分是不够的,还无法让人体味到隐在作品后面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独属于诗词作者的东西。所以,在点评中,我觉得更难得,更难抵达、更引人共鸣的,其实是“看不见”的那部分。如何把你的点评和大众化的点评区别开来,关键也还是“看不见”的那部分——那就是点评时,点评者与作者情感与情感的呼应,美与美的碰撞。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独特的,审美也是独特的,能融入这些“独特”的点评,也才是独特的,饱满的,活力的点评。既有了这样的点评理念,我在书院点评诗友的作品时,就总是力求让自己做到这两个部分的融合与完整。下面我就从自己在一同书院的点评中,选出几首我自己认为比较能代表“看得见”与“看不见”两相融合、情感与情感两相呼应,美与美两相碰撞的点评作品,和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首是莹 儿的《蒲公英》:
《蒲公英》
莹 儿
亭亭空野外,漫漫向天涯。
秋风一粒子,春生处处花。
灵子点评:
不渲染,不着色,风致天然,非常简淡的一首小诗。简淡,而愈觉其优美。简淡的诗品亦如简淡的人品,读着,遇着,都予人心安。
“亭亭空野外”。“空野外”首句即为全诗定下空阔辽远的基调。“亭亭”两字,不仅字意美,形态美,更蕴涵着“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的风骨之美。尤喜“空”字的意味:没有多余的事物,没有多余的目光,自开自在自亭亭。而生命的自由和自在,不就是安于本心、本质,从无谓多余的事物、无谓多余的目光开始的吗?
“漫漫向天涯”,“漫漫”两字,则既有天涯路漫漫的悠远况味,又有一程山水一程情的从容自若。与无忧亦无惧的“亭亭” 是相承相契的。
“秋风一粒子”,此句真好!精简得韵味十足,又优雅得袅袅生风。风,是蒲公英的灵魂,有了风,她的生命就轻盈风洒起来、迢递烂漫起来了。“一粒子”,“一”也是妙味十足的字,其意最小,又往往暗通了最大。不是吗?正是这小小的一粒子,却可以“漫漫向天涯”、“春生处处花”。小得无所畏惧,自能抵达自己的无边无际,是这样吧。人亦如花,活好“一”的小,才能领略“一”的大。
“春生处处花”小诗将蒲公英定格在了生机最盎然,情致最烂漫的画面,其美好阔远的意境,正好神合了蒲公英亭亭旷野,漫向天涯的生命情态。全诗情态盎然而诗语平和,物与心融成一片。
从小就特别喜欢蒲公英。“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欢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小伞儿带着我飞翔,飞翔,飞翔......”小时候唱得最多的一首儿歌,每次唱起来,就觉得自己也是这样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所以,读了莹儿这首小诗,真是贴心的亲切。这秋风一粒子呀,是莹儿的蒲公英,也是我的蒲公英。
此生就做这样的一粒子吧,无论风把我吹到哪儿,都能开出自己的花朵。这样的花朵,别人不一定能看见,但,自己的心一定能看见。
第二首是深谷幽兰的《鹧鸪天•聆曲感怀》
《鹧鸪天 聆曲感怀》
深谷幽兰
一缕斜阳落此身,梅花开到已无芬。团团寂寞来相照,点点闲愁入墨痕。
听禅乐,到黄昏,平生万事淡如云。玲珑小字随心记,长做诗中自在人。
灵子点评:
极喜木心先生所言:“悠长,温和,沉得住气,伟大的平淡,不用大动作”,其对“淡”所蕴含的哲学和美学,可谓一言蔽之。故而“伟大的平淡”一度成为我行文的方向,为人的标杆。悠长,温和,其有多美即有多难!倘无一颗如水的心,岂能抵达?“平生万事淡如云”幽兰这首词,其情其语,即美在一种悠长、温和的轻淡里。全词,说不上才情流溢,也无大笔飞扬、诗情跌宕,然,其恬淡自适,恰如幽兰其人,低眉一笑的样子,足以使人难忘。
细读来,斜阳是淡的,梅花是淡的,闲愁是淡的,禅乐是淡的,玲珑小字是淡的……淡而生恬,而随心,而自在。人于外无求,外又何累于心?
“一缕斜阳落此身”,起句亦布景,亦布人,画面鲜明,读之,即入其景,如见其人。而其人,静坐久矣,直到斜阳悄然入窗、落在身上始觉天时过午。此句为实写眼前景。“梅花开到已无芬”既点明时节,亦暗示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同时带出世事流转之感。梅花是虚写也是特写,特写“梅花”,亦说明作者对梅花的怜惜与独钟之情,可想而知,梅开时节,作者定常常踏雪寻到梅前,以一颗心香、会一树寒香,人与花相照不宣,胜似知音。而现在,梅花已开到无芬,所余,似乎就只有团团寂寞来相照了。寂寞本无形无状,用“团团”,便将“寂寞”无处不在,且咄咄逼人的那种感受,描摹得极其形象生动了。
词的前三句,重写外在景境,渲染“团团寂寞”;往下,则重写内在情境,自适于当下。是啊,花开花落时有,团团寂寞易生,教人如何是好?“点点闲愁入墨痕”,作者心绪一换,笔锋一转,便从“团团寂寞”悠转到“点点闲愁”来了,哪怕只是点点闲愁也被她安排到笔端,化入墨香。当然,世路尘心,从“团团寂寞”之重走到“点点闲愁”之轻并非是转个弯、换个笔这般简单。那一万八千里之遥,是一年一年行来,一日一日修来的。接下来的“听禅乐,到黄昏”,“禅”字则别有意味:喜听禅乐者,必常修心自悟、自持、自清,故而“平生万事淡如云”,故而“长做诗中自在人。”从“听禅乐”到“长作诗中自在人”,仿佛写在水上,顺情流淌,浑然无迹。而“入墨痕”、“随心记”、“诗中”则都是上与下乎应,情与情相衔。
本词的优长,是以外在景物的深寂与内在心境的轻盈对写,格调清新自然,毫无做作之感。其淡泊之心归落的都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极微小的事物:闲来听一曲禅乐,读几页诗书、写几行小字已经觉得心满意足。也正因为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微小事物,并没有刻意拔高到人生底事,天下大事,读来才倍觉真诚可信,自然更容易让人共情。
每一颗恬淡的心,都是上苍偏爱偏惜的人。因其持得恬淡,内心的沟壑不会被各种杂念和欲念占满。如此,空着,淡着,自会有月光照进来,清风吹进来,鸟语花香住进来……世间最美最好的,不就是这山高水长,这明月清风,这花草芳美吗?愿你半生归来,仍能让自己的心,配得上这些美好。
第三首是流水的题画之作《葡萄》:
《葡萄》
流水
疏藤抽翠蔓,几度绕苍梧。
但解三秋意,何须挂紫珠。
灵子点评:
若心中有情,眼前所见,一花一草皆富深意;耳中所闻,一歌一曲皆为心声。流水的这首《题画》,恰可为证,“有情”之证。
小诗读到第三句,我们大概明白了,这首短短的五绝,写的却是长长的相思。红尘易误是情深,多少相思含泪吟?唐诗宋词中的相思之作,自古以来真不知多少。今人再写,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古人的俗套。难得流水这一首,读来仍有清新脱俗之好,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动。这主要归功于她的末句“何须挂紫珠”。她对“紫珠”这个意象的运用和深化,的确独具慧心,非常清新又非常灵动。
将道不得,亦道不尽的相思移情于状物的,读了流水此句,很容易想到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真是生动啊!甚至让人感受到了“入骨”的丝丝疼痛。然而,相比于这样赤热而露骨的“相思”,我则更偏爱流水所表达的这样一种“十分相思九分含,泪和一分入诗行”的矜婉悠长况味。与魏夫人“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一样的相思,又绝不说相思;不说相思,又一样的句句含有相思。
“疏藤抽翠蔓”的“抽”字,不正是初心相许时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吗?“几度绕苍梧”的“绕”字,则暗含着辗转反侧的深情、勇敢和执着。遗憾的是,这样勇敢的执着,这样深长的心意和思念,那人却一点儿也不明白啊!人们常说“等到花儿也谢了”,而小诗中的主人公,不只是等到花儿也谢了。花儿谢了,又还生生煎熬到心底的思念结成一颗又一颗紫珠……“紫珠”这个意象用得真美啊!隽永而深长,在含蓄淡雅中仍能感受到一种温柔的敦厚和真纯的心地。真有“亦非凡笔,亦非易才”之感。
心有深情,则物物有意,事事悲悯。创作尤其如此。如何让自己心中有深情?老实说,那多半是天生的。如果天生不是这样的性情呢?那就多和这样人在一起吧。人与人,是可以相互激发的,文与文也是,诗与诗也是。
因为时间有限,无法在此进一步展开细谈,今晚的交流就先到这里。我上面说过,在书院点评诗友的作品时,总是力求让自己做到“看得见”与“看不见”两相融合、情感与情感两相呼应,美与美两相碰撞。但是,自己力求是一回事,力求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境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今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几首作品的点评一定也还存在我力不能达的地方,就权当是为大家抛砖引玉吧。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诗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