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荔枝、葡萄媲美的杨梅
作者—金锡逊
以前,杨梅一般在5-6月份成熟。今年的夏至节气,在公历6月21日,过去是杨梅上市的季节。现在不知是气温的变暖,还是种植技术的提高,在这之前,杨梅早就上市了。
我小时候,夏天到来的脚步似乎没有现今这样快,总是轻轻地,慢慢地。所以,那时杨梅的来访也比现在晚些。
记得解放初,我还是小学生,跟老师背节气歌,背到夏季就是:“夏满芒夏暑相连。”
从“夏至”到“小暑”靠什么相连呢?是杨梅啊!君不闻有谚曰:“夏至杨梅红,小暑杨梅要出虫”么。夏至到了,杨梅必定毕业了,要是拖到下一个节气小暑,那么杨梅的味道就不及格了,软软的,甚至有难闻的气息,不能吃了。
一枚可爱的杨梅,一下子就把夏至、小暑两个夏季的重要季节拉起手来了。
一株株杨梅树犹如一把把撑起的绿色宝伞,殷红的果子繁星般地缀满枝头,整个杨梅山绚成一片紫霞,在夏天,还有其它什么果树,能像满枝纷披的杨梅树那样好看的呢?长卵形的碧叶里闪耀着一颗颗紫红的玛瑙圆球,让满山的景色都活动起来了。
我很早就结识了杨梅树。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所农村公立中学,那时,每天从坡上平地的教室,到山坡下的食堂里去吃饭,都要路过一株杨梅树,这株杨梅树不知是属于谁家的,大概属于附近饭师傅家的,已经果实甸甸。我们总是弯下腰走过,唯恐亵渎了她。
从夏至到小暑,是热情的太阳烤熟了这夏天的水果,让她独领风骚。山山岙岙,处处被这宝珠点缀得晶莹发光。真是绿荫翳翳连山峦,丹实累累照路隅呀。
夏至是24个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开始。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以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民间又以夏至后遇庚日开始出霉。小暑也是24传统节气之一。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此时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仍然是杨梅。杨梅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考古发现和历代的文献资料可以证明。这是无法被“抢走”的“非遗”啊!
杨梅的籍贯是中国,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古人已经吃到野生杨梅了。
汉代,堂而皇之的列为贡品,司马相如把它写入《上林赋》,从此身价百倍,称之为“骊珠”、“金丹”、“龙睛”、“鹤顶”,有无上的文化品位。
唐代的李白在《梁园吟》诗中颂道:“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看!李白的玉盘里已经放着杨梅了!
可惜,唐代的杨贵妃,却没有吃到过这“一颗值千金”的杨梅!杨贵妃借驿站之便,一站一站地将南方的鲜荔枝送到长安,吃到口中,甜甜的,嫩嫩的,不知道累垮了多少人、几匹马。但是她没有吃到吴越的杨梅,杨梅虽然保鲜时间短,她不是也可以用马一站站“快递”的吗?!
苏东坡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又赋诗曰:“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岭南荔枝深。”
一直到清代我浙宁波的文人胡有怀先生还吟诵他的家乡洪岙的杨梅道:“山果佳名一一夸,樱桃吃过又枇杷,杨梅到底输洪岙,满树殷红看作花。”樱桃、枇杷、杨梅接连而来,吴越之人真有福气。
说到杨梅颜色的漂亮,滋味的独特,还要数我浙宁波籍著名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好友鲁彦描绘得最传神了。他写道,“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不,我们说它是黑的。然而它并不是黑,也不是黑红。
原来是红的。太红了,所以像是黑。轻轻的啄开他,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已经染上了一嫩的红水……”,“滋味吗?……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也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下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
我们浙江,几乎到处有杨梅,如杭州、宁波、余姚、临海、仙居、黄岩、瓯海、瑞安、兰溪、遂昌、……的杨梅名声远播。排名不分先后呵!
杨梅除了是水果,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写道,“实:酸、甘、温,无毒。主治:盐藏食,去痰止呕,消食下酒。……烧灰服,断下痢……”“核仁:主治脚气。”
有趣的是杨梅核仁曾经治愈了北宋高官童贯的慢性脚气病。看过《水浒全传》的总听说过童贯这个名字吧。
我们小时候吃完杨梅,就在石板上敲杨梅核,吃它的仁,味道不比瓜子差呢!中了暑,肚子不舒服,喝点杨梅烧酒确实就舒服了。
杨梅不但外貌美丽,而且处处替百姓着想。杨梅呀,你是佩戴在夏季胸前的一枚大红奖章呵,奖给所有在酷暑里流汗干活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