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独领风骚的诗词心路
徐栋梁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之际,我重读了毛主席的两阕《沁园春》词,又一次被他的伟大而感动,写下两副对联《敬题毛主席》,其中的一副:“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批评今古,做天下文章。”并装裱挂在书房里,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由衷的敬仰。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双重身份叠加,两种气质相契,使他的诗词更加形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境界高远,具有一种前无古人的大美意象和雄健风格。他一生写了150多首诗词,不同的时期都有其代表作,大都是脍炙人囗的不朽诗篇。1973年,一场大病后,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并修改了其中的个别词句,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他又再次核对。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校对,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一生,重温那段恢弘壮阔、百回千转、既遥远、又萦绕的非凡岁月。按照他的诗路,我试从五个方面来解读他的诗词,同大家一起领略他独领风骚的心路历程。

一、青春里的召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7年大革命以前,青少年的毛泽东,基本上处在立志寻路时期,其诗词便似巡天之呐喊,叩地的召唤,展现出一种常人不及的大志向,大情怀。有的学者称其为“青春诗”。他不满15岁的时候,在家乡的东山小学读书,学校周围树木青葱,校外一片池塘,当春天来临,蛙声四起,激发了他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他挥笔写下: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咏蛙诗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身小而居浅池,却有龙虎之姿,王者之象。一个乡下少年,写出如此诗句,已显其胆魄了。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外出求学前,写了一首诗悄悄夹在父亲的账簿里:
《改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当时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内忧外患,国将不国,民不聊生。而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便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维新三杰"之一,他的事迹也传到了中国。少年毛泽东肯定也读到了他的诗,决意要离乡求学,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必然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严重的冲突,于是他怀着激动而坚定的心志,改隆盛的诗呈给父亲。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1925年深秋,毛主席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写下了又一代表作: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描绘了长沙美丽的秋景,回顾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旷世之问,抒发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1927年春,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势骤变、风雨欲来的岔路口,毛泽东登上武汉黄鹤楼,心情凝重地写下: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和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

二、马背上的吟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到1949年“进京赶考”,毛主席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从斧头到镰刀,从笔杆到枪杆,从“挥斥方遒”的书生,到“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统帅,从“战地黄花分外香”到“雪里行军情更迫”, 他在戎马倥偬、备尝磨难的艰辛探索中,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的马背上写出了他最区别于古今中外诗人的战地诗,有的研究者形地称为“马背诗”。其中《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是最有代表性的三首。《长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先来看: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月,在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毛主席写下了他受“左”倾路线打压、沉寂三年、复出后的第一首作品。袭取娄山关一战,维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命脉。从拂晓到傍晚,经过反复冲锋,来回肉搏,红军终于夺下了娄山关险隘。登上山顶,太阳还没有落山,夕照的余辉和残留的硝烟,似乎还在轻抚着山坡上的血迹。尽管他指挥红军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胜仗,但心情仍是沉重的。为这首词,他后来专门作注:“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远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我们也从沉郁中感受到诗人不畏艰险的必胜信念、深沉召唤。下面这首则境界大开: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主席诗词中登峰造极之作,写于1936年2月。此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他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在一场大雪过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的历史任务,毛主席因雪起兴,借景抒情,批评古今,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评价历史上的封建帝王,歌颂今朝的革命英雄,进而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及情怀。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读了这首词,盛赞毛主席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而蒋介石与陈布雷的一段对话,更耐人寻味。陈说:“(毛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答:“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当然,陈布雷是永远也完成不了这个艰难任务的。

三、开国中的豪迈:一唱雄鸡天下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毛主席的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天地。这一时期的诗词,有与人唱和的,有托物言志的,有感事抒怀的,有咏史说今的;有乡愁赋,有民生叹,有感事吟;有不信邪、不信鬼的一往无前;也有面对国内外曲折形势的感咏。题材多样,诗风多变,但均不失豪迈之气,请看: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950年建国一周年,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全部解放,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0月3日,全国各族158名代表欢聚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献礼大会,各民族文工团表演歌舞节目,毛主席与柳亚子同席观看了歌舞晚会。柳亚子即兴赋《浣溪沙》一词赠毛主席。次日毛主席步韵和了这首词回赠柳亚子。作者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进而触景生情,联想到旧中国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揭示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这是一首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赞美新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豪迈钟声。再看: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一五”计划奏响凯歌,新中国第一步宪法就要诞生,毛主席心情舒畅,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要到来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这年夏天,他来到了1700多年前曹操观海赋诗的地方,击水弄潮后,写下这首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咏史,史中有意。诗人仿佛是在历史的浪潮里舒展自己豪迈的情怀,抒发出历史巨变中特有的自信和惬意。

四、晚年后的幽思:江山靠谁守
毛主席晚年的诗词,恢弘气象不减,更增加了几缕幽思,几分淡定。1961年的冬天,毛泽东来到杭州,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冷,但当时中苏关系的恶化,国内经济的困难,恰如一片寒冬让毛泽东思绪严峻。于是,傲冬的梅花勾起了他浓烈的诗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国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实行经济封锁。苏联的断交意味着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但毛主席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觉其意志消沉,便反其意而用之,填了这首同题但风格迥异的咏梅词,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这首词成为他晚年诗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有风骨的一首词。
读书、读史是毛主席晚年最大的爱好。1964年春天,写下他咏史诗最好的作品《贺新郎•读史》。其中下阕“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等句,似千年一叹,体现了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观。至今仍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晚年毛主席的诗中还表现了他忧党忧国的情怀。如:
《诉衷肠•赠周恩来》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词是1975年,毛主席在去世前一年写给周总理的。似乎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问自己,也问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来守?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前途的担忧。同时又有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壮志,有着为国家鞠躬尽瘁、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

五、月光下的柔情: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如果说毛主席诗词从时间跨度上可分为上面四个方面,这主要是从时政诗的角度而言,而实际上他还写有三首爱情诗,如他的《虞美人•枕上》便是一首写爱情的婉约格调的作品: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写于1921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这两位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互相倾慕却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别离所困扰。毛泽东为杨开慧写下这首充满柔情挚爱的“表白诗”,尽显“一寸相思一寸灰”甜蜜而痛苦的心理感受和革命者的爱情观。还有1923年的《贺新郎》和1957年的《蝶恋花》,构成了毛泽东爱情之歌的最强音符。这三首写给杨开慧的诗,都寄情于月:“一钩残月向西流”“照横塘半天残月”“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月是恋人心,月是故人情,丈夫有泪不轻流,情到深时笔亦真,以致象他这样的伟人也不由洒下了相思之泪:“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重感慨,泪如雨,”更有那“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若是泉下有知,也当安息了。
毛主席诗词,不管是青春诗,成年诗,还是晚年诗; 也不管是咏物诗,感时诗,战地诗,还是爱情诗,都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使是今天,仍彰显其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徐栋梁,湖北咸宁人,咸安区政协四级调研员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咸安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桂乡诗联》主编,现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潜山诗联》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