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每个人,都有开悟的时候,只是你是否在意这个瞬间。
有几朵牡丹在墙上,已经盛开了二十多年。
我这人在山里长大,见惯了野草,还有各种杂木,就是没见过牡丹。
好像深山里缺这个品种,也许它因为华贵,不愿意在山旮旯里生长。真的,深山里的花草,可能开了一辈子,只是给自己绽放,不会有人欣赏和关注。
山里倒是有一种类似于牡丹的花,叫芍药。一般在五六月里,山上会有零散地开着,只要它一开,其他的花就会失色,它大气、雍容,不像山里小花小草那样小家子气。
我没见过山里的芍药花成片开放。只是在山坡上,田畔里,一簇一簇地开着。走过它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着它,年轻的女人会去闻它的味道。我没闻过,真不知道是否有香。
长大了,知道了牡丹这个名字,在没见过之前,我固执地以为芍药就是牡丹。它的叶子,它的茎,它的骨朵,它的花色,是如此地相像。出了山,我才知道,真是孤陋寡闻了,芍药还真不是牡丹。
山外的人喜欢养花。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更有钱。他们会将一个牡丹,育成相当多的品种,安排在一个阔大的园林里,傲然开放。比如,洛阳的牡丹,就成了全人类的向往。
二十年前的四月,我去过洛阳。正赶上一个以牡丹为节的开模式,那次进园观赏之后,我才知道了几项内容,一个是牡丹的概念,一个是花海的含义。就是一个感觉:多。花多,人多,感慨多。当时还不明白,洛阳人是吃饱撑的,好好的地不种粮食,全务成花了,就是为了好看和震撼吗?同行的老兄笑话我,说旅游也是经济,不比地里打粮食收获少,你得开开你山里娃的脑洞了。
我这个脑子是在山里长成的,除过清风明月鸟语花香,还有石头,一堆一堆的石头,压在脑子里一动不动。在上学的时候接受慢,估计就是与石头堆积有关系。走出大山后,不明白的事真多,不明白的人也真多,到了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山外的人和事。至于花,更是不太喜欢去接触,况且,对于非自然的,转基因变异的,更是不喜欢。如同女人,山里的女孩子就是在小石潭里照影影儿,而外边的女人就是活在了镜子里,收拾地好像很惊艳,却无生机。
在洛阳白马寺,看到了一个画家在画牡丹。一堆颜料,一支笔,他像变魔术一样,在纸上乱抹一通,几朵牡丹就从地里跑到了纸上,栩栩如生,让人看了就像看到了真的花朵。于是就有了兴趣,买了一副,从河南洛阳背回古城西安,回来后就挂在墙上,有时一回头就看到了它,它每天都为我开放,一开就是二十多年。
它是挂在老家的卧室里,简陋的山墙上。那时候在乡村里教书,周日才能回家,回来后看到了墙上的牡丹,它姹紫嫣红地开着,就会忘却一身的疲惫,心里堆满欢喜。有一段时间,在县城买了房子,房子的装修风格雅素,没有大红大绿,这幅牡丹就留在了老屋里,留在了尘埃中。十几年没有回去住,屋子里堆满旧东西,牡丹画面上也落满了灰尘。没时间回来,没有时间看它,也没有时间为它扫尘。我知道它委屈,但没办法,谁不委屈呢,在这个俗世里!
前些年妻子回家开诊所,因为诊所有要求,必须几部几室,一楼的房子全用来布置诊所了,我的卧室又回到了二楼原来那个房间,也就是墙上挂画的地方。再次清理家什,打扫房子,丢掉了许多不当用的东西,唯一将墙上的牡丹画留下来,掸去灰尘,让它明丽见光,又和我生活在一起。
每天醒来,就看到墙上的它,在哪里开放着;每晚归来,也看到它在迎接我,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它一如既往,饱含深情地开放着,给我的小室带来了生机,也给我带来了希望。它是九朵花九种颜色,高高低低错落地开着,每一朵花都是鲜活的,没有因为时间因为世故而改变。突然醒悟,人有时真不如这墙上花。它在画家的笔下产生,却永久性开放,不为时宜,不为权贵,不为五斗米,不为任何其他因素。地里的花行吗?俗世的人行吗?
有人笑我,墙上的花再好也是假花。对,它是画出来的花,但它为我绽放了二十年,已经开在了我的生命里。
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尊佛。
有人问我,佛、菩萨和居士,有啥区别?
突然之间,脑子成了空白,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打小就知道,佛就是佛,菩萨就是菩萨,居士就是居士。他们之间有啥不同,真是没想过。真的,这个问题,好像不是自己这样的人应该思考的范畴。
佛,应该是大彻大悟了的人;菩萨也是佛,但和佛有所区别,他的地位会低于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人。那么居士呢,估计是准备觉悟或者正在觉悟的人。
打个比方,佛是某协会的会员,菩萨是预备会员,居士是准备入会的积极分子。这个比方对不对?不敢下定论,大体的意思应该差不离儿。
想象人转化成佛的过程,就是一个觉悟的过程。
相信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佛性,有善的一面,至于能不能成为佛,不知道,也许能,也许不能。
人有向佛的心是必须的。
人转变为佛,途径就是修炼。由他律到自律,由他觉到自觉。这个过程很难很难。有人说,千刀万剐始为佛,个人认为是正确的。没有绝对的自信,没有绝对的自律,没有毅力和坚持,没有悟性与慧根,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能取到真经,你可能千难万险也不行,因为你是你,不是唐僧。
苦修也是修,但未必能成佛,只能说你有成佛的愿望,你在路上,极乐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愿景,一种动力。
修行是需要悟性的。悟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能培养的。知识可以学,见识可以增加。有了见识,就可能有智慧。知识不是力量,智慧绝对是力量。知识加见识,就能生慧,就有可能少走弯路,修得正果蓝田的悟真寺有一个故事,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意是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弘扬佛法,老百姓和居士都不吃肉了,于是屠户们生意惨淡。一个屠户很生气,提刀来到悟真寺滋事,遇到了师傅正在讲经,他等师傅讲完功课,就责问师傅,你说的是否是真的,师傅说当然,他说那你给我展示展示。大师是有大神通的人,一念起,风云变色天呈异象,屠户的刀就不自觉地掉在了地上,突然顿悟,皈依佛门。
以前不明白,有人说千刀万剐始成佛,又有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是真的?观点是否相悖?既然修行那么苦,都不一定能成佛,那作恶多端的人放下了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这不是乱了套吗?后来知道,放下屠刀,只能说你有了佛性,有了觉悟,可以开始向佛修行了,所有的过程,该有还得有,任何人不得特殊化,不可能跨越,或者一蹴而就。
佛性在人身上,善恶也在人身上。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个是善,一个是恶,这两个始终都在打架干仗。谁能压倒谁,谁就有可能成为啥样的人。修行的人,就是要弘扬心里的善,压制心里的恶,在求佛的路上,不断进取,不断超度。
修行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boruo)。布施谁都会,无论大小,无论精神或者物质,都能会做一些。持戒就是要有规则戒律,有可为有可不为。忍辱不容易,有些人根本就做不到,姬昌、勾践、韩信都是能忍之人,所以他们就有大成就。如果过了忍辱这一关,你修行的速度就会一日千里,精进提升很快。禅定就是到了小乘境界,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般若就是大乘了,大彻大悟了,到了佛的境界。
我们知道佛还有一个名字叫如来。“如”在佛家眼里就是真相,在哲范畴学就是真理。当你的主观和客观统一了,就是有了“如”。“来”就是来了,“如来”就是觉悟了,真理来了。其实,佛教的根本就是觉悟,人和人不同,出身不同,阅历不同,学养不同,境界不同,觉悟的层次和结果就会不同。
人都想提升境界,怎么提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阅人无数。没有经历,没有阅历,没有眼界,何谈境界?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尊佛,至于是否会成为真正的佛,完全在你自己。
白玉稳:散文作家,已出版散文集《白云深处》《百味》。通联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文化路向文巷建筑小区)。邮编:710500。电话:13572859528)

本期责任编辑:张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