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度音响里传来许飞的《写给父亲的散文诗》,缓缓的音乐流淌着,我的思绪也跟随着旋律,慢慢拉开记忆的帷幕……
回忆,让人潸然泪下,父亲一生的经历何尝不也是一首诗篇呢?
1954年,父亲从巩义来到洛宁,参加洛宁建设工作,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从此,在洛宁一待就是60多年……

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家里没有一个壮劳力无疑是要命的。外爷年老,外婆有病,大舅体弱多病,小舅尚年幼,而父亲正值壮年,有力气而且能干,娶了母亲,也就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照顾老人,养老送终,抚养年幼的舅舅,供他读书上学。舅舅中学毕业后,一向刚正不阿的父亲竟也恬下脸,掂着2斤点心,求人安排了他的工作,后又帮他娶妻盖房,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为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任。
小时候,常听母亲给我们唠叨抱怨父亲:你爹最“信瓜子”,村里人一哄,就给他们较真比赛,举起石碾子满场走,不就被人称大力士吗?累死他,有啥好的……语气里不知道是嗔怪还是真生气。也听母亲说父亲的好:家里坡上种的几亩小麦几乎都是他一个人从坡上背回家来的,真也辛苦他了……

父亲工作起来是个不要命的人。在我们县砖厂上班时,手下带领200多号人,当时全县的建设用砖几乎都出在他们这里。父亲没日没夜地工作,就连母亲生孩子都没有时间回家照顾,都是单位派女工来家里伺候月子,害得落了不少的母亲的埋怨。
记得小时父亲回家我们总爱翻他的包,里面总有几本专业技能书和几块糖果或者一个烧饼。他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单位是一等一的人才,单位要提拔重用他,他推了一次又一次(后来听父亲说,咱家成分不好,老老实实干活就好,出头冒梢会被批斗,害怕啦)。他用勤劳和努力为他生活的地方贡献着力量。
低标准的年代,村里好多人家生活困苦吃不饱饭,父亲就介绍他们去厂里干活,解决了他们的温饱,让生活看到了希望。这也铸就父亲的好人缘,父亲一生干儿干女多,我总纳闷是不是每个大人家都是这样,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他当年救人落下的恩情。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老有陌生人来,后来才知道,那些都是老家来投奔父亲的,不光管吃还管住,还帮忙找事给他们做。听哥哥说,我们家成了巩义家乡人的联络处……故事从哥哥的口中描述出来,成了我心中的传奇。

父亲闲暇时间喜欢种花弄草,记忆里小院时常花开,因为他经常出差,好多品种都是父亲从外地引进过来的。小村少有人种花,花开时节,常引得路人驻足观赏,村人来讨要花种,父亲也从不吝啬,还要叮嘱教给他们花的习性和种植方法,花儿飘香了我们的小村庄。我记忆里,家里靠院墙边的一株红刺玫,花开时节,我还数过一次,300多朵玫瑰竞相开放,蔓延到墙外,攀爬到邻家,邻居隔墙刚好是鸡舍,邻家婶婶过来告诉说,小鸡争相跳高叨食花朵,场景可好看了。
那贫困的年代,放风筝是奢侈的事情,可是父亲手巧,每到春天就会找来竹篾子、白纸,为我们亲手扎风筝,还在白纸上画上不同的图案,画什么像什么。合适的天,风起时,就带我们上后坡顶上放风筝,田野里东跑西跑,风筝飞的不稳,就会顺手揪一把草绑在尾巴上,就神奇的飞的又高又远。那个季节里,总会飞丢几个风筝,我哭,他就告诉我:爸爸会,回头再做一个,你好好看好好学,只要会就还会有。总让我幼小的心里有小小的骄傲。
再后来,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父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你妈,她一辈子受苦不容易,对她好点,好好孝顺她,就是对我好。

退休后的父亲有机缘结识了健身气功,了解到感受到了它带给自身的健康生活状态,一心想要分享带动这项运动,这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刮风下雨,坚持下去这份不拿工资的工作。家人都不理解,又被骂“傻瓜”,拿钱的也没这样,不发工资的瞎操心!他不理会,十几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每每清晨的阳光照在凤翼山上,就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带领着一批坚持运动的队伍,也因此收获了一摞摞证书……小县城锻炼健身成了一道风景。父亲也为洛宁的健身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父亲疼母亲,母亲在我们的记忆里只会厉害父亲,母亲不舍得骂我们训我们,父亲就是她唯一的兵,所以,把生活里所有的火都浇给了父亲,父亲经常是气呼呼地出了门,然后又乐呵呵掂着菜回家来……
2017年夏天,母亲去世了,同年底,一向健康的父亲竟也追随母亲离开了我们。
父亲的一生,作为小女儿的我又知道多少呢?怎能是短短的几行字能详尽描述呢?但他和母亲爱子女,爱家庭,记忆里仿佛没有给我们留下痛苦,再困难的日子也都会乐观面对,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的。父亲教给了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趣乐观的生活理念。父亲用他的坚守,在艰苦的岁月里,为我们书写了生活的诗篇。

作者简介:刘小红,河南洛阳洛宁人,市作协会员,热心公益,喜爱文学,用轻轻浅浅的文字抒发心里的感悟,用爱心去温暖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