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内容与美的生成
王大训
要理解艺术的内容,实际上是要了解艺术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成过程。如上所述,我们已经分析过艺术生成的四大条件,一为艺术创作过程发生的动因动力,二为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质材料,三为将这些存在于心理中的材质材料相互连接联系,使之成为有意味的美的存在形式,四是通过行为即创作的外化物化,使这样的心理形式与主体相分离,而生成为可共享可传递可重复的社会化形式。上述一切,均为艺术生成的要素,而它们在艺术即美的形式生成中的相互关系,则是其存在的过程。
由上面所阐述的人的心理结构和功能性能可知,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是人的心理能量与心理内容趋向于美的体验的过程。人的心理结构及其功能性能是复杂的,其能量即动力存在是丰富的,其内容即经验化的内存是复杂的丰富的,而艺术品的生成是将个体所有的内在能量内在经验性要素,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其统摄整合而形成有机有序性美的体验,亦即美的形式的过程。人与其他一切生物种类一样,其生存的内容之绝大部分为功利性之物欲的,即是与摄食本能、生殖本能、安全本能直接对应的,亦即马斯洛所谓的与生理需求相关的生存内容,这样的内容虽然是最低级的,但也是最强烈性需求,是最具刚性的基础性需求。而审美即艺术创作和欣赏则仅仅与快乐本能相对应,并为其所决定的少量内容,并且这样的内容不是随时发生,而是只有在前三大本能即生理性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间隙中才可以发生。这样人们不禁要问,人的心理过程由占绝大多数时间的生理性消费向仅占少数时间的审美性消费转变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发现,这样的条件不是别的,是我们称之为的来自内外境两方面存在的审美刺激。
以人脑为载体的人类心理,是产生主体性统一性自动性的存在系统,其功能使命是以信息接受、感应、存储、提取、连接为手段,而以整合、统摄和控制自有生命资源,并与外境存在交互作用为目的 ,而为其生存服务。人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实际上即是一部生物性电脑,除了电能的存在形式为生物电而与机械电脑相异而外,其余则具有明显的相同相似性。人类心理为人脑及其中枢神经系统之抽象形式,人的心理的工作原理实际上即人脑的工作原理。人脑在其工作过程中需要生物电能电压电流,需要神经细胞间由于激发所生成的电压电频电流变化,即具有特定生存意义的信号信息的流动,而统摄控制所拥有的一切生理细胞、生理器官和生理组织,与存境对象交互作用,以满足生存需求。
人的心理过程与人脑和机械电脑的工作过程相似,其任何工作状态的改变都需要激发的始点条件,电脑的工作状态的改变需要输入指令,人脑的工作状态改变需要激发,人的心理工作状态的改变则需要刺激。 这一原理与伽利略所发现的惯性原理是相吻合的。惯性原理认为,任何一种运动或静止状态在没有外力窜入即扰动的情况下,将保持其原先的存在状态不变。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如此,在没有外力窜入的情况下将保持先前的状态不变。而我们知道,审美状态是人类心理存在的特殊状态,也是与常态心理相区别的少时状态。人类心理存在常态不会自行自动地进入创作或欣赏的审美状态,其进入即其改变需要外力的介入窜入,而这种介入窜入的外力不是别的,即是此前我们所称的信息刺激。
我们知道,前意识层为人类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心理区层,也是审美过程启动即始发激发的心理区层,而所谓刺激,即是指来自前意识系统以外之内境或是外境的,可以引发前意识层审美激发的信息刺激。人的前意识层是一高度活跃而敏感的存在系统,其正在发生的状态所以动变不已,是因为来自内外境的信息刺激和动能不断地输入,而审美激发所施予的刺激,一般而言是那些能量较大能够给予前意识较强刺激,并生成审美刺激基坑的内容。常时,人的生理需求即由本能所推动的生存内容,在心理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无论是摄食本能、生殖本能还是安全本能所主导的功利性心理内容,都挤压和排斥着审美所主导的纯精神消费空间。人们先前认为,像呼吸、腺体分泌、肠胃蠕动等等由植物神经所主的最基本的生理内容,似乎与上述三大本能无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上述种种如呼吸如肠胃蠕动,从生理角度而言都属于新陈代谢的内容,而我们知道,新陈代谢活动从心理功能而言为摄取亦即摄食本能所主,而腺体分泌,有的为摄食本能、有的则由生殖本能所主。这样的由上述三大本能所主的心理过程是最基础性的,也是最为强大的占压倒优势的,但它们所以不能垄断全部心理过程心理内容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中存在有另一种对其予以制衡的力量,这就是与其物欲的功利性相对应的精神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