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 荣 在 党 55 年 》
曹淑英
2021.6.18.
一
1966年4月1日,
我走进了党的队伍。
那时,
我还不到21岁。
让我去北京读农业劳动大学。
上高中显然是不现实的,
哪能让老师供你上学?
我选择了考高中,
就等于选择了回家种田。

我参加了中考。
那一年,
在九个远郊区,
招收61名学生。
每个县中考的前8名,
有资格参加选拔考试。
被录取的学生,
经济困难的可以享受,
国家的助学金。
那一天,
金兰姐从密云二中,
给我带回了参加选拔考试的通知书。
在我收工回家的路上,
金兰姐,
把通知书递给我。
“我不要!”
我不去接金兰姐,
递给我的通知书 。
我知道,
一个月9元的伙食费,
父亲无力支撑。
我考高中,
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想知道,我的学习成绩,
在全县能排到第几名。
我读不起高中,
打开通知书。
无奈,
我只能把它打开。
打开通知书,我才知道:
那不是高中录取通知书,
参加选拔考试的通行证。
我的泪水滚滚而下,
我搂着金兰姐的脖子,
哭湿了她的衣衫。

参加选拔考试。
宓老师告诉我,
阎老师已经为我交了,
读高中的学费。
恩师的挚情,让学生流下热泪。
考试的结果,我竟被清华附中录取。
五
1962年10月16日,
我和父亲,
走进深秋的清华园。
站在清华附中的教学大楼前,
我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
走在打过蜡的地板上,
我依旧怀疑,自己真的成了,
清华附中的学生?
我将在这里度过,
三年的高中生活,
学杂费用全免,
每个月的助学金,
高达10元。
这一切的一切,
真的如同梦境一般。
从偏远的山区,
来到清华附中。
“我能行吗?”
我真的有点不自信。
走进万邦儒校长的办公室,
万校长紧紧地握着我父亲的双手,
像久别的亲人。
他诚挚而深情地说:
“欢迎你们”,
“欢迎你们啊!”
“你养了这么一个好女儿,
把她交给我们,
你就放心吧!”
“放心,放心,
一百个放心!到了这儿,
孩子是进天堂了。”
父亲百感交集,
想不到女儿,有这么好的福气。
我站在父亲旁边,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泪水在眼框里打转儿。
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像进入到一个,
高速旋转的转盘上,
紧张而有序地学习、
锻炼、劳动。
在那里,
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

六
青春年华走进了党的队伍,
是我一生,
莫大的幸运。
(一)
如果不是这样,
毕业分配,
我可能不会放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而选择柴达木。
(二)
如果不是这样,
1970年,
老刘遭难。
五年徒刑,
八年劳改农场的艰辛,
我不一定能扛得过,
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三)
如果不是这样,
我从医院 ,
调到制碘车间,
在那段,
艰难的岁月里,
我不一定能够 ,
挺直自己的脊梁。
我被当作,
“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有问题的人”。
在失去党籍的情况下,
还依旧 ,
把自己当作党员;
我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
对制碘工艺流程的、
学习和钻研上。
我掌握了,
油田水制碘的工艺原理;
我学会了,
塑料焊接;
我攻克了,
带水焊接塑料管;
寒冷冬天的一个早班。
交接班还没有结束,
“嘭”的一声巨响,
碘析罐突然爆炸,
有毒的气体,顿时充满了整个厂房。
我知道:
上万PPM的浓碘析液,
正在向废水管线里流淌。
全车间两个多月的劳动成果,
将会毁于一旦。
我不顾一切地跑进碘析房。
我迅速打开,
“碘析罐”通往上清液罐的阀门。
碘析液顺着管线,
流进了大罐,我才跑出厂房。
我被毒气呛得透不过气来,
喉咙 ,撕裂般地疼痛。
浑身轻飘飘的,
我不知不觉地瘫软在,
冰冷的沙土地上。
王师傅对连长说,
赶快送她去医院吧!
“住什么医院?
事故的原因,还没有查清楚,
谁能打保票,她与事故没有关联?”
我的手和嘴唇又一次开始发麻。
紧接着,
全身都像过电一般。
我在床上整整躺了二十天。
起初,上厕所都要人搀扶,
双腿麻木,冰冷的膝盖,行走不便。
腿能走路了,我戴上护膝,上了班。
连长给我打了,
二十天事假。
此后的若干年,
护膝再也没有离开过我的膝盖。

(四)
每当回首往事,
制碘车间的一幕幕,
从心底泛起。 没有悲伤,
没有感叹。
我欣喜地觉得,
那时的我,
还真的像一名战士。
入党誓言,
已经渗透进, 我的血液。
紧要关头,
我告诫自己, 要像一名共产党员。
那段经历,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
是一个难以忘记的,
令自己欣慰的驿站。
(五)
如果不是这样,
漫长的八年, 我可能倒下。
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
体弱多病的身躯;
再加上高强度的政治压力。
我时时感到, 自己难以支撑。
1978年12月的 一个夜晚,
我久久不能入睡。
看看熟睡的儿子,
望着漆黑夜空的,
满天星斗。
一股强劲的浪潮 ,
在心底涌动:
我对自己说, 你不能倒下!
21岁入党,
现在,党籍没有了,
但你依旧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8年12月28日,
他获得了新的人生!
来不及,
医治心灵的创伤。
没有精力调整,
多病的身体。 我们带着,
两个年幼的儿子,
踏上了新的征程。
当老师,
让学生踩着我们的臂膀,
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们,
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
成了我人生价值的制高点。
攀登一座座 知识的高峰,
锤炼富有, 感染力的语言。
苦练教学艺术,
一次次带领学生 ,
心留在了课堂上。
睡梦里,
几多教学竞赛,
几多笑语欢颜,
这情景,
一直陪伴我到今天。
十六年讲台的,
一名党员,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教育工作者的,

征途坎坷, 路漫漫。
55年,
岁月峥嵘, 一瞬间。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扬鞭策马, 越百年。
一名老共产党员,
写在建党100周年
最真切的感言。




作者简介:曹淑英,女,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1968年元月到青海石油管理局工作,先后在冷湖石油医院、油矿制碘车间、冷湖五号学校工作。1985年在敦煌党校读电大,毕业后到油田一中任高中化学、政治教师直到退休,现定居北京。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正科级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