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节里忆父亲三首:
一,夏日的乡土
(童年的父亲)
因为是多年
离开故乡的缘故
沙土泥巴
才会久久地粘附足底
那是九年前的一个夏日
终于踏上宽阔与狭窄的乡路
带有一种轻轻的呼唤
小屯——我今天来看你
老家已不复存在了
只有屋后的水塘模糊可记
家址上长满一片抽惠的麦子
老宅门口那棵老榆树
也早已不知被乡人砍伐到那去
当熟悉的乡音传入耳畔:
先知,你回来了
是的,我回来了
眼前是我出生的土地
早在九十多年前
我的父亲也诞生在这里
读私塾、当儿童团长
做小屯村财粮
为支援前线日夜奋斗不息
再后来、他参了军
为了革命从这里意然走去
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无论身居何处
无论现在哪里
那宅基前的唧唧蟋蟀
和夏天这知了的叫声
都会透过长满野草的田埂
正传进儿的耳朵里
我先去的父亲啊
这乡音你听到了吗
如没听到、也可跟随着我
沿着岁月的幽径
寻梦而去
我们首先寻找的归属
就是这片神牵魂绕的乡土
任时光流逝
所有的颜色都会褪淡
所有的诱惑都可拒绝
唯有这把泥土
散发着无法抗拒的温馨
就象埋在地下的陈年老酒
越久越醇、越远越香甜浓密
二,故乡小屯情
(军中的父亲)
站在干涸的河床旁
我不知道
故乡的小河流淌了多少年
可我却懂得
那时它每天都在唱着
乡亲们的悠然心曲
此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阵雨
细细的雨滴
就好像游子见到亲人的眼泪
撒落齐鲁大地
父亲虽然不在了
当多年前他回乡探亲的一幕
总提醒我忧伤的记忆
宅后边那时有一棵老榆树
总伸出长长的手臂
象欢迎久別的亲人
勾起我儿时的童趣:
那年父亲离开军营回来
也是下着象今天这样的雨
他外穿军用雨衣
带上我来到宅后的池塘
手握钓竿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
雨点落在水面生成涟漪
他兴致正浓钓起一条条小鱼
当天中午的饭菜多了
多了赵家人久违的团聚
夏风吹绿了我的思绪
玉米穗酿甜了我的呼吸
噢、故乡,我看见了
当年的一幕已挂在树梢
缀满了我对故乡、
以及对父亲的追忆
三,屈家山的那场雨
(中年的父亲)
父亲在世时说
他喜欢下雨
我那时不知他说的含意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
我才懂得了这其中的奥秘:
他是农民的儿子
也与他工作有很大关系
他从店上公社任上
又调到屈家山公社任书记
水利决定着他的工作成绩
有一年我去长治县看他
当时屈家山刚下过雨
父亲卷着裤腿就站在玉米地里
用手抚摸着一苞苞玉米穗
就象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
风、打着口哨吹来
穿过了、一片又一片田野
将沉甸甸的硕果
拉红了满天晚霞希寄
在那个人定胜天的年代
虽说老天不下雨
人工浇地亦可创造奇迹
可你深知当地的山岭
多打粮食要付出几倍的努力
我看到你——
沿着笔直的有点儿湿滑的田埂
父亲高兴地挺直腰杆
从左边的玉米地
一直观察到右边的高粱地
好像是一位骄傲的国王
巡视着他的管辖领地
而那些金黄色和红色的大臣们
正弯着腰低着头
接受着父亲的检阅
样子显得很谦卑
这一情景真的把我乐呆在那里
星期天的父亲
他休息时也不愿离开土地
只见父亲举着锄头
在自家的小院中用力挖掘
汗珠一粒粒往下滴
落进一畦畦肥土里
发芽、长苗、开花
生长着茄子、西红柿、豆角
还有一些地瓜、香瓜
被我们儿女们握在手里
吃进嘴中、乐在心里
吃出了一缕缕父爱的情意
我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那是父亲的另一种付出
也是父亲给家的另一种补贴
天旱时父亲挑水浇着这些:
红的、绿的、紫的植物
一堆堆、一袋袋、一筐筐
母亲不用再去买菜
省下父亲每月辛劳的钱
买回油、盐、酱、醋、肉和衣服
以及一家人的欢笑声
充满在新盖的四间瓦房里
作者筒介:
赵志,网名志存高远;男,汉族;山东菏泽郓城小屯人,五岁后在山西长治长大,大学文化,政工师,中共党员,太焦铁路人,曾为郑州铁路局长治北车站(副处级)调研员;1974年3月至1976年7月曾在山西长治县北和下乡插队,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员;《上党晚报》特约记者;《上党文化》特约记者;太行文化旅游促进会顾问;山西省知青文化创业研究会理事;长治市微电影协会会员;坚持文学创作四十年,先后用笔名石坚、小草、一鸣、路风、山夫、泽剑、天夫、真名赵志等发表文章3000余篇,大多散落在各大报刊、杂志以及媒体网络,美篇阅读量为91万人次;曾获中华“孝亲杯”全国文学大赛十大作品;华夏杯第二届“相约七夕”全国爱情诗华夏精英奖;《世界爱情诗刊》金奖;鲁迅高研班成员;中华作家联盟终身院士;中外文学艺术文学院终身院士;新诗收入中国《最美爱情诗经》第二部;主要著作有《晋城北车站志》、《春华秋实》、《远去的荷塘》、《太行拾贝》、《我在北和当农民》、《我的铁路情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