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浅谈如何欣赏诗词
作者:放下
如何欣赏一首古人的诗词或他人写的诗词,往往没有明确的标准。自古以来如何欣赏评价诗词都存在着不同评价体系,南北不同,流派有别。但,从能流传下来的这些诗词,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存在的端倪。因为存在,总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不想去点评各流派团体的优缺点,也没有这个资格做这样大的文章,我只想提出我所知道的,给刚接触诗词的一部分人认识欣赏诗词的一个基本框架。
吟诵古诗词或者他人写得诗词,你得安下心来,象品茶一样,细细品这首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个字。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这首诗写得内容:是什么类型的诗词、情感定位以及主旨是什么。知道这些还不完整,你要知道这首诗词在创作中使用那些技巧而形成的风格。例如:格律诗,一般都是按照起、承、转、合和作。其实这只是一种普通的写作方法。就诗词的写作方法而言,难道就这一种方法吗?回答是否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四句,就是四幅画,并列式结构。
苏轼 〔宋代〕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四句,也是并列式结构。所以在吟诵理解诗词时,不能被起承转合的思维定势给框起来。写作同理。这里不多言写作结构了。
在知道了诗词类型、情感定位、主旨和写作技巧以及诗词风格后,是不是就可以说你能把握这首诗词的全部呢?其实也不尽然。简单的诗词基本可以了,但是对于含有典故的,复杂的,含哲理的,你就得再进一步品味了。从流传下来的诗词看,有这么几类:①相思(含情感)②怀古③边塞(军旅)④闲情(杂咏)⑤生活(自身生活琐事)⑥山水(含咏物)⑦民生(社会生活状态)⑧政论(时政)⑨应制(含唱和、应酬)⑩节气等。
当确认了属于哪一类之后,你就得从诗词中的一些词组或字中寻找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些“意向”词组或字了。这很重要。因为,当你在诗词中找到了“意向”,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诗词,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例如:燕,因燕子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以及眷恋旧巢的习性而存为思乡的暗喻。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等等。写诗时,如能考虑到这一步,也就有层次些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诗人词人在写作时不愿让他人直接知道自己的心思,或想委婉的表达一些心境,就借用了一些前人使用过的字眼、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抒发一下情怀。所以,说到这里,就有了关于诗词如何欣赏的问题了。
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用现代白话的意思: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了,就会用语言表达,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说简单点就是“有病呻吟”。“病”就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故事,都是基于真实。
现代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说:“我认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质素,就是兴发感动的力量。首先内心要有一种感发,然后再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也是好诗的第一质素。”在吟诵时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一气呵成的诗韵。写诗时,有人就到这一步。在这一步要想写好也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你所表达的情怀如何代表更多人的情感,而且语句简单、优美又能合于自然。
我们再看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怎么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就是说有“境界”的就是好词了。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那“境界”又是什么含义呢?“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那“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层次。其实都是在说:诗词中蕴含的情调和情意的真实程度的深浅是诗词品判的标准。有人用王国维三种之境界来套对诗词标准的品赏。我今也用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本质上,我认为王国维也是比较含蓄的在说诗词的境界有三种表现形式。
1)一夜西风树叶落,独自登上高楼,在目及范围内看着那道路消失的远方。这里就说明登上高楼,看着路消失在远方。
2)衣带都宽松,人都消瘦了,始终不悔,都是为了什么啦,为了“伊人”。这里就是二层了的情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3)A,范围大了,人多了,“众里寻他千百度”;B,自己在寻觅,“蓦然回首”,在转身;C,他人,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三层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句就是说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仅此而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句字面含义一看就明白,但深层的含义没有明说,为什么“衣带渐宽终不悔”呢?人为什么愿意憔悴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层“众里寻他千百度”;二层“蓦然回首,”;三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让人感觉此句似乎在想说什么,又没有直说,又象是直说了。是更加含蓄些了。
那我们再看看季羡林老先生是怎么论述诗词的评判标准的。季老援引了印度古老的文艺理论。“这个理论的轮廓大体如下。词汇有三重功能,表达三重意义:
一表示功能,表示义(字面义,本义)
二指示功能,指示义 (引申义,转义)
三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
这三个系统又可以分为两大类:说出来的,包括一和二;没有说出来的,包括三。在一和二也就是表示功能和指示功能耗尽了表达能力之后,暗示功能就发挥作用,这种暗示就是他们所谓的‘韵’。这种暗示功能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读者的主管能动性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以为:诗韵是诗歌的灵魂。其实也可以依旧是三类:一类是把意思说出来的;二类是意思说了一半留了一半的;三类是说了星点其余基本没有说出来的。
“他们把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真诗,以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暗示的东西为主;第二,价值次一等的诗,没有说出来的只占次要地位;第三,没有价值的诗,一切重点都放在华丽语言、雕琢堆砌上。”。我理解诗句有诗味又以暗示为主的是真诗;诗句结构漂亮也有一半的可引申外延的暗示也是挺好的诗;辞藻华丽,雕琢堆砌,或没有骨肉的一眼就明了的诗意就是平时闲赋的诗作了。
读到此处,大概也看出来了,古人和现代人对诗词评判的标准基本相同:1,诗词必须包含真实的东西和情感;2,诗词需要有一定的引申出来的意义,3,诗词需要委婉的形态(有暗示效能)。说的明白一点的话就是,诗词需要有诗味,要有生活中的真东西;诗词需要有引申的意义;诗词是需要含蓄委婉一点。
诗词不论是欣赏还是写作,都会遇到这三个层面的。有的诗词就停留在“一表示功能,表示义”层面;有的诗词就停留在“二指示功能,指示义 (引申义,转义)”的层面;而有的诗词就停留在“三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上。读者喜欢哪一个层面的诗词,是读者自身的事情,和作者没有关系。读者如何去理解诗词是读者自身的经历、受教育程度和各人的先天感悟能力等等因素所决定的。写作业同理。
这是不是说诗词就不需要语言的精辟提炼和推敲了,不是,诗词的语言推敲、提炼和造句技巧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诗词是需要真东西、真情感、是需要一点诗词以外的东西的,是需要委婉含蓄的一点的,却能与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拈花一笑的心心相印,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了!
这是不是说委婉含蓄就是好的,其他不好呢。不是,委婉含蓄,豪放直抒,各有千秋。辛弃疾、苏轼都有委婉含蓄和豪放直抒的诗词存世,都是今人崇敬的偶像。作此文只是以我所能理解的如何欣赏诗词和诗词创作为刚刚接触诗词或不明白如何欣赏诗词属于哪一层面而写得一点个人观点而已。就以王国维先生说的一句话而作结束该文。王国维先生说的好“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注:参考书籍《季羡林谈写作》中的《做诗与参禅》
参考书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毛诗序》
2021年5月16日写于扬州修改于5月22日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