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你是否曾见到过这样的人?
满眼浮华,不为所染;
幽闭凄清,不受其寒。
得意时不骄纵;
处波澜不彷徨。
泰然自若,悠然洒脱。
(书法:刘建魁,中国书协会员,石家庄市书协副主席)
若你遇见,请先莫急于赞叹,
或许是生活过多的锤炼,
才造就其一身冲淡。
阅人一生,正如览世间风景,
欣于所遇,定能有所增益。
那是公元1082年,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
46岁的他早已放下了功名,
在黄州过着自由快活的日子。
回想多年之前,曾经的他,
也是一个斗志昂扬的热血青年。
21岁中进士,得欧阳修盛赞,
他的词火遍京城。
25岁又拿下制科考试第一,
学识斐然,前途无量。
如此贤良,自然得帝王重用。
意气风发,难免年少轻狂,
然而,上书启奏,忘却收敛,
又多次批评王安石新政,
引起了皇帝和变法派的不满,
不久就被调离出了京城。
一腔斗志,无处实现,
真是有苦也难言。
不过好在还能造福一方百姓,
心中倒也没什么埋怨。
北宋进士出身的官员,
都是“一年一考一迁转”的。
本以为只是周折些,
不料,此时还酝酿着更大祸患。
这一年苏轼初至湖州,
例行公事写了篇《湖州谢上表》呈给皇上,
可是这篇普通的公文却招来了牢狱之灾,
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其实,朝中很多变法派官员,
早就将苏轼作为眼中钉,处处针对。
这一次更甚,只因文末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一词,在过去新政的朋党之争里,
是固定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的。
本是感恩皇上的体恤,
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到他人嘴里,便成了讽刺。
如此大的漏洞,他们是绝不会放过的,
联名上书,将苏轼的作品曲意批注,
直至被关进牢狱,熬了近五个月,
得贵人相助,才有幸脱险。
经此一祸,身心狼狈。
虽然本性豁达,
但突然遭遇这无妄之灾,
又有谁的内心能安然无恙呢?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