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久红,笔名荷韵,居住地山东东营,职业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部认证礼仪训练师。曾出版过散文随笔《流年碎影》。热爱生活,喜欢读书、音乐、舞蹈、旅行。抬头看繁华,低头观自在。在流年的碎影中,在斑驳的缝隙中,向往着诗意和远方。
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这句话应该是针对外地人说的,对于新疆本土的人来说,似乎可以改成没去过喀什,不算是真正的新疆人。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地标符号,也是精神图腾,如同布达拉宫之于西藏。
站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时候,正是烈日当头,天空格外的高远,游客并不多,鸽子在广场上懒洋洋地散步,似乎也被晒晕了。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宏大喧闹,它静静地在那里,几个世纪已过。我的到来或者离开,没人关注,无人理会。但我的心却是澎湃起伏,喀什,我来了。夙愿实现了,我可以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新疆人了。
不知是不是我运气好,之前得到的信息是清真寺目前不开放,只能远观。没想到,还能花四十五元门票,进去参观。内心小小雀跃了一下。庭院里的建筑不多,一个狭长的建筑物,是礼拜堂。里外都铺着条纹毯子,脱鞋进入,大厅比想象的要狭窄,一个维族讲解员,用还算流利的汉语,做了简要说明,尤其是挂在墙上那面手工制作的羊毛毯子,其石榴花图案的含义,五十六朵花象征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清真寺外的古街上随意溜达,处处可见各种手工艺品和食物,还有挂在古街中间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维族阿妈不懂汉语,旁边十岁的巴郎子充当翻译。从小就喜欢吃维族人做的凉粉凉皮,这次也没失望,味道绝对亚克西,唯一遗憾的是,量有点少。
在古街,感觉时空被拉长了,好半天太阳还在头顶,算算时间可以来的及,驱车前往香妃墓打卡。无数次在各种媒体上,见过照片,已经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黄昏时分,游人零落,墓地显得更加肃穆。外行看热闹,后悔没提前做功课,不了解建筑物上图案的意义。据说,这里是衣冢墓,景区还在扩建中,还有香妃画廊等待建工程。周围有很多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陪葬土墓地。我想香妃她是不会感到寂寞孤独的。
重头戏是喀什古城的夜晚,热闹喧嚣。她就像一个维吾尔族少女,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把喀什地区生活最鲜活最动人最民族的一面展现出来。琳琅满目的商品,风格独特的客栈,旋律优美的歌声,比肩接踵的高鼻子大眼睛长睫毛的美女帅哥……会让你产生错觉,以为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自己成了一个外国游客。

举着相机,瞄准一个个目标,被人发现,嫣然一笑,有人报之以笑,有人配合做表情姿势,做的最多的手势就是v,老人小孩都如此。两个美女,在闪着昏黄灯光的街道上自拍,我偷拍被发现后,没想到,她们大大方方走过来,要求我给她们多拍几张,还很有设计感地做出各种造型。此行有个愿望,就是多拍一些有特色的人物肖像,维族人的五官立体,是最佳拍照对象。本来心存顾虑,让我没想到的是,绝大多数人,非常喜欢照相,拍好再给他们看,回报你的是满面笑容。
喀什古城,夜晚才彰显出她的独特魅力。在其中,流连忘返,吃了一碗菜盖面,喝了一碗酸奶子,依依不舍离开。
不知别的古城是否有开城仪式,喀什古城清晨的开城仪式被我意外赶上了,没有预期的惊喜更大。传统的民族歌舞百看不厌,阿凡提和他的小毛驴,永远都是乐悠悠,热情开怀迎接四方来客。短短十几分钟的仪式,把维吾尔族的热情待客、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服饰风格等浓缩尽现。

这里是偏远的,这里是热闹的,这里是热情的,这里是开放的。
一个城市独有美景美食,或许只是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一个城市,有你牵挂的人,那它就有了另外的意义,有了盛情款待,有了深情回忆。
来喀什吃羊肉是一个很隆重的欢迎仪式。被无数人嘲笑,生长在新疆不吃羊肉的我,令喀什同学夫妻犯难了,于是,只好用鸽子肉、鸽子汤、椒麻鸡等取代。吃什么对我来说很无所谓,分别三十五年的岁月,没有让我们感到陌生疏离,谈起往昔同窗岁月的趣事,大家开怀大笑,一如当年的少男少女。岁月无情,给我们增添了皱纹白发;岁月有意,世事变迁人情冷暖,你还是那个你,我也还是那个我。不负岁月不负你。
白杨树下,曾经年少的你我轻狂气盛,如今,天命之年的你我,淡然从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喀什,以它浓郁的南疆民族风情,吸引着各方游客。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喀什。
我以一个昔日新疆人的眼光,撷取了喀什的几个片段。我知道,这些印象都是表面的,肤浅的,但我知道,我镜头里的、心中的喀什却是深刻的、深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