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花开最艳的兵城》
作者:郑明
在我的记忆中,开远,不仅木棉花开得很艳,绿色的军营也很美,是一座兵城,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
△开远,以木棉花绿化的街景
光阴荏苒,岁日如梭。一晃四十余年过去了。1979军2月,云南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前夕,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我所在的怒江军分区碧江边防十团,成建制的火速赶往文山前线,驻守马关县八寨乡整装待发。不到半月时间,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我所在的部队编为云南省军区文山独立师二团。1982年,又一次按照中央军委命令,云南省军区文山独立师,整编为250师。据说是我们军队排序最尾的陆军师,我们边防十团改为250师749团,驻守与广西接壤的富宁县城。1982年12月军机关选调干部,经师、团政治部门推荐,我被调入14军政治部宣传处。从边疆富宁,来到南疆重镇开远。

△滇南重镇一一开远市
14军机关驻守开远,我到开远的第一印象是,虽是冬天,却阳光明媚,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后来才知道,开远夏天长,无冬日。

军机关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大院里的木棉花很茂盛。当时的开远刚由县改市不久,好像半个城都是军营。

△军部大院
我到军机关接触的第一人是宣传处处长黄宏,他是个博学多才的首长,不仅善写各种文体,是军里的大笔杆,也熟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著作,对党史、军史、地方史也很精通。1984年老山、者阴山作战前夕,他要求下部队带兵打仗,任老山主攻团118团代政委。作战结束,118团和他个人都立下了战功,他写下著名的《作战归来的思索》。1986年初从原昆明军区政治部调解放军政治学院(现国防大学)任教授、马列所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研究中心主任,少将军衔。上世纪90年代,他借调中央政策研究室参与中央政策的研究和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撰写和主编68部著作,发表重要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近600篇,二次获国家图书奖,六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是中央首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被原解放军四总部授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1984年收复老山时,任老山主攻团代政委黄宏在老山阵地上。
退休后,他又成为了一名全国有影响的民间收藏家。他说:我不仅只是收藏家,当文物保管员,还要做鉴赏家、传播家,站在更高的层面保护、开发和利用它们,做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按照总书记指出的: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黄宏将军
近些年,黄宏将军在北京、上海、云南、浙江等省市办展览,开办讲座数十次,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新华社曾发文称他的“三个人生”:军旅人生、理论人生、收藏人生。他丰富的人生,为党的理论事业、军队的建设,为保护文物传承并传播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令人敬佩。
△郑明在云南省外宣工作会议上讲话
我到14军政冶部宣传处职责分工是部队的宣传教育干事,因在749团是新闻干事,是《国防战士报》通讯员,也常写新闻报道。1983年元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到云南边防前线慰问,听到边防战士喜爱作家李存葆写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他回到北京,将刚出版的书,3月下旬寄送到14军政治部。时任军长张景华、政治部主任陈连富,要求宣传处迅速送往驻守边防前线连队,我和宣传教育干事王贵祥(后来任云南省军区楚雄军分区政委),按军首长要求将书送到边防战士手中,并写了一篇新闻消息。新华社4月7日发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云南日报》均在一版重要位置发表,《国防战士报》在一版头条发消息加围花边,在全军部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掀起了学习英雄、守卫好祖国南疆的热潮。这篇新闻也增加了我在14军的一点知名度和影响力。同年10月,原昆明军区在14军机关选调干部,我荣幸地被选调到军区《云贵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

△云贵民兵杂志记者郑明(左二)和同事在扣林山采访
到昆明军区工作不到三年,正当我风华正茂、憧憬着在军队干一番事业的梦想时,1985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为成都军区。因两个大军区合并,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培养我成长的部队,离开了火热的军营,选择了转业到地方工作,改写了我的人生。2008年我任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每年都要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协全委会,常见到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将军,我们谈起《高山下的花环》,回味让亿万老百姓流泪,激励将士英勇歼敌、报效祖国的故事。将军为之动情地说:我们的人民崇尚英雄,文学作品在于真、善、美。
无论在军区机关,还是到地方,只要有机会到开远,我都要去军机关大院走一走,看看当年办公的地方,住过的小楼,种下的榕树,护理过的木棉树。
木棉树是我最喜欢的树,树干粗壮、顶天立地。开远天热,木棉树可以遮荫蔽日,尤其到花开时期,军营里的木棉花开得格外火红、鲜艳,色彩就像被英雄的鲜血染红,艳红得让人陶醉。花掉落后,落英缤纷,但花瓣不褪色,不萎蔫,人们称之为英雄花。也正是这座神圣的军营,英雄辈出,将星闪耀,星光灿烂。1950年至1968年陆军第13军、1968年至1986年陆军第14军部驻守开远,两支英雄的军队,涌现了数以百计的英雄模范集体和数以百计的英雄模范个人,近200位军官在这里历练,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
到了开远,我还有一个情怀,要去泸江公园,看看我们当年参加修建公园时,种下的木棉花、榕树和花木。看到公园鲜花盛开,城市变绿了,变美了,空气没有化工厂的臭鸡蛋味,更清新了,天也更蓝了!我总是会由衷感叹:

开远,你是我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你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批又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士从这里脱颖而出:开国将领周希汉、陈康,新一代将军张又侠、赵宗岐、王祖训;令日寇闻之胆寒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百团大战中“白刃格斗英雄连”等等,更有史光柱、尹光忠续写了英雄的故事,笔端难以尽写英雄的足迹。
△开远市全景
开远这座英雄的城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9次荣获云南省“双拥模范城”。著名作家冯牧在开远13军政治部工作时,写下了著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经典散文。这么多的荣誉,令人自豪,令我敬仰。我要举起右臂,庄重地向您致敬。
木棉花,英雄的花!她每年如期在这里盛开,也永远开在我心中!
图文编辑:艾宗升
作者简介:

郑明:四川资中人,法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当过知青、战士、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社编辑、记者。
历任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云南省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文学高评委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委会委员。
《泼水》等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奖励,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诗画云南、狂欢云南个人摄影展览。
退休后任国际摄影协会云南分会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