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雎剑波

2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我决定提前探亲休假,从陇原返回关中,心想好好陪陪母亲,在病床前尽份孝心,让母亲心情舒畅,早日康复。
由于部队任务特殊,工作繁忙,当兵在外十五载,我很少休假在家,掐指一算这次已有一年半没有回家了。母亲见我进门高兴得直叫好,不顾身体的虚弱,硬撑着从炕头上爬起来,为我打水做饭。听说这次我有二十天的假期,准备好好在家伺候她时,母亲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线,有些发黄的脸颊上放出了久违的光彩。
儿子远道而归,母亲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严重的冠心病仿佛好去了一大半。她得空就靠在床上和我拉闲话,家长里短一天有说不完的话;这稀罕的那好吃的,有点精神就兴致勃勃地为我张罗好吃的,拦都拦不住。感觉好像不是我回家照顾病中的母亲,而是母亲专门在家招待远道归来的儿子。

前三天,母亲为我做了关中的美食酸汤面、油锅盔,在我大块朵颐地享受着她亲手制作的家乡美食的时候,她的嘴里却念叨着过些天身体好点,为我摊煎饼炝辣椒,做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烙面,让我好好享享口福。母亲珍惜着这难得的相聚时光,憧憬着未来十几天的幸福生活,脸上洋溢着欣慰的微笑......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电话。单位工作任务变化的电话说来就来。“某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命你迅速归队,前往采访!”此时,是我回家的第六天,母亲的许多美梦还没有来得急变成现实呢!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让我作难的是,怎么跟母亲张口呀?
知子莫若爹和娘。我心中的微澜引起了一些脸上的变化,这些都被细心的母亲看在眼里,她关切地循问是不是部队里有啥事?当她得知部队要去执行任务,我必须尽快归队的消息后,没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表情平静淡定,坚定地说:“别耽搁了,你赶快走吧,部队上的事是大事!家里啥都好着呢,你别牵挂。”
我心里清楚得就像镜子一样,母亲有很强的家国情怀,有很强的责任担当,每当部队工作和家庭利益发生矛盾时,她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多年来,只要得知部队里面有任务,她就从来不讲家庭的困难,从来没有拖过我的后腿。她说过,有国才有家,家事再大大不过天。
有母亲的理解支持,我决定次日一大早就踏上归队的征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交通还很不发达。我们这个地处渭北高原的偏僻小镇子,一天只有一趟通往县城的班车。为了让我早日返回部队,母亲打听到同村一个在县上当领导的亲戚的小车要返回,便亲自上门联系,说好让我搭乘人家的便车。
次日还在天黑麻麻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为我准备好行囊,并且不由分说地把我送到街口。我们在寒风中等了一个时辰,领导的吉普车方才出现,来了又说还得绕道去办一件事。我拉着母亲的手与她告别,叮嘱她多保重,赶紧回家别冻着。
过了小半晌,小汽车携风带土,颠簸着冲上大路,我抬头猛然发现,母亲又出现在前方大路的拐弯处!站在公路边的一堵颓败的土墙根上,母亲踮着脚尖努力地朝这边张望,久病的身体弱不禁风,凌乱的头发被瑟瑟秋风撕扯着在空中飞舞。
母亲抄小道,赶到我们的必经之地,再次为我们送行来了!我的眼泪潮汐般地模糊了双眼。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母亲不是不思念骨肉,她把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母亲不是不在乎分离,她把国家大事放在肩头!

我急忙跳下车,却不知道说句什么好。拉了拉母亲的衣角,拍了拍她肩上的尘土,匆匆转身钻进小车,喉头哽咽,潸然泪下。
汽车开走了,母亲瘦小的身影就留在深秋的寒风中。我知道,每每此时,她总要在家乡的村口伫立老半天,要把分别时刻的每一个画面烙在心底,作为往后的日子里那一个个深宵长夜的怀念。
最忆是别情。母亲送别的这个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二十多年过去了清新如昨,让我永远不能忘怀。我一直为母亲的深情动容,一直为母亲博大的胸襟而深受激励与鼓舞。
(此文曾获得全国“我的父亲母亲”征文二等奖)

作者简介:雎剑波,军队退休干部,大校军衔,主任编辑。新闻专业工作者,业余文学爱者,曾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得国家和军队新闻奖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