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寒山体”就来自高僧寒山子,其诗通俗、白话,但看似明白如话,实则另有一番禅味。寒山体流传于禅宗丛林,宋以后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摹拟。弘一大师圆寂前,郭沫若驰书请求法书,弘一写《寒山诗》为赠:“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论,教我如何说!”落款是“沫若居士澄览”。郭氏复书致谢,称弘一为“澄览大师”。高僧寒山有个著名公案,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寺门朝西开。寺庙的山门大都是朝南的,这是为什么呢?传说云:“一是为了和西方佛祖心心相印;二是京杭运河在寒山寺的西面,为了方便京杭大运河坐船来寺里烧香客人上下船方便;三是可以防止发生火灾时取京杭大运河的河水。”寒山寺的黄墙照壁,上书“寒山寺”三字,雄浑刚劲,赫然醒目。山门两旁几株老树,枝干迂回盘旋,郁郁葱葱,古朴典雅。

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河水湛清,在桥上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里的船,船上的人,风景很好。在江村桥上看寒山寺,殿宇层峦复叠,飞檐斗拱翼然若飞,梵宇僧楼,与那苍翠的古树,高下相间。听不到诵经的乐曲和钟磬声音,偶有河中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古树摇曳中,寒山寺多了些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