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17)
说了半天还是跟“和尚码头”无关。
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话确有道理。
当年东山寺几百和尚,可谁也不愿意当挑水和尚。那活儿太苦太累。
当家的住持高僧全真大和尚急了,我这儿几百和尚,又住在河边,总不能没有水吃吧?
于是他想了一个高招,把几百和尚从东山寺一路排下来,一直排到河边。把盛满河水的水桶一个一个往上传,再把空桶一个一个往下递。
场面煞是热闹壮观。

每日里如此。
当时的市民们便把这和尚接力传水的场面当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呐喊助威,高喊加油。
久而久之,“和尚码头”的品牌就正式“网红”了。
我是既没有见过和尚传水,也没有见过东山寺庙。但我偶尔也去那东山上面走走。

因为那里住了我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与我原来是三线铁路建设邵阳分指挥部的铁建战友。
他姓伍,新宁人。六十年代当兵,退伍后就在邵阳分指汽车二连开车。
是个很朴实善良也很能吃苦的人。
后来铁路竣工,他便分配到了粮运车队。仍然是兢兢业业地工作。
再后来企业都垮了,他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而且还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根本就无钱去医治。

我去看他的时候,看见他戴着一副深度的老花镜,手里还拿着一个放大镜,眼睛几乎贴在纸面上在吃力地看书。
当我发现他连用过的棉签都舍不得扔,还要洗过煮了消毒再用时,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后来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我都要去看看他。每次都带点米和油这样廉价的生活物资给他。
我自己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好在他也不见外。
他这病也没能拖几年。刚刚满了六十就去世了。丢下一个没有工作的老伴儿。
唉,这些都是后话了。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