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英雄陈元君
文/何义富
陈元君(1892—1945),女,临沭县蛟龙村人,从小出生在沭河西岸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为了寻找一条活路,陈元君随父母与埝西村李福卿一家逃荒要饭,辗转来到临沭县蛟龙村定居。此后,陈元君与李福卿结为夫妇,当年兵荒马乱,加上子女幼小,陈元君一家衣食无着,日子过得很苦。
1940年,115师师部驻蛟龙村周边村庄,在八路军文化宣传队的影响下,陈元君开始接受革命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赢得了广大妇女的信赖,被选举为蛟龙村妇救会会长。从此,她的家成了革命工作的联络站。陈元君一心为抗日工作,积极响应党组织减租减息运动,动员青壮年参加民兵,支援前线,组织青年妇女、姑娘到识字班学习文化、学习革命道理,蛟龙村处处都闪现着她忙碌的身影。
1942年,陈元君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蛟龙区妇救会长、临沭县妇救会委员。革命斗争的过程让陈元君充分认识到: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多一个人扛枪就多一份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希望。于是,她毅然将大儿子送到部队。“俺们家光俺和大儿子革命还不行,全家都得参加革命,要让儿女们都革命,二儿子也要扛枪打鬼子。打跑了鬼子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随后,二儿子也被陈元君送到了部队。
在她的积极工作和带动下,全村一次就有2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她积极组织妇女碾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做军袜,慰问伤病员。她多次掩护八路军干部战士脱险,被评为全县拥军模范。
抗战时期,蛟龙村经常驻山东党政军机关,又是红色堡垒村,引起了敌占区日本人的注意,1945年5月16日,日军派出汉奸汪自龙前往蛟龙刺探军情,汪自龙打扮成农民,以赶蛟龙集为名潜入蛟龙村,亲眼目睹了蛟龙村召开庆祝大会并演出的现场情况,汪自龙连夜返回江苏沙河镇,向驻沙河的日军报告说:“今天晚上,蛟龙村举行庆祝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大会,我亲眼看到了蛟龙村驻有大量的八路军”。日军听到这一消息,大喜过望,立即命令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大队,连夜冒雨行军,悄悄包围蛟龙村。
1945 年初,为了培养抗日干部,滨海行署在蛟龙村开办了滨南干部学校, 干校队部就设在陈元君家里,抗日的情报和宣传材料就交给陈元君保管, 陈元君就把这些文件材料藏在了小抽屉里,抽屉里的秘密,关乎着整个蛟龙的安危。陈元君把这个带抽屉的小条桌看作是她的第二生命。
那天晚上,滨海干校的学员和干部,全到会场参加了庆祝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大会。会场上汽灯高悬,照亮全场,陈元君亲自登台讲话,号召群众藏好粮食,空壁清野,做好准备,团结抗战,反击敌人的扫荡。随后,八路军干校学员和蛟龙村演出队,进行了歌曲歌舞表演,大家载歌载舞,群情激昂,苏联红军胜利了,日军快完蛋了,苏联的胜利,是我们的希望,大家热烈庆祝,尽兴演出,晚会持续到十点多才结束,大家回到住处,感到了疲劳,很快进入梦乡。
17日拂晓,天下起了小雨,陈元君连忙起床,去村边查岗。陈元君来到村头,查看了一下布在村边的暗哨,这时,她隐约听到远处有大队人马行走的脚步声,很快看到了一群黑影,正是日军的队伍向村庄奔袭,陈元君没有迟疑,急忙向家里跑去。恰巧,二儿媳妇也起床了,准备牵驴磨煎饼糊,她刚刚出门,婆婆火急火燎地跑来,大声叫道:“快,她嫂子,快叫孩子们起床,天亮了,要干活了,快起床。”儿媳不知什么意思,婆婆指指身后,儿媳看到,远处的日军正向小巷跑来。她突然明白了婆婆的用意,连忙关上大门,故意大喊大叫,通知屋内的休息的学员快速起床。陈元君的三儿子李跃华通过窗户发现了敌情,立即大喊:“鬼子来了,大家赶撤退,快跑呀!”
战士们听到喊声,跑到院中,但不知突围的方向,陈元君抬手向东墙一指,果断地说:“快!快跳墙,翻墙后向村外跑!”院墙很高,陈元君急忙找来一颗木棒靠在墙边,那些年轻的“学员孩子”抓着木棒仍爬不上高墙,情急之下,陈元君喊出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做出了让后人惊叹不已的举动“好孩子呀,鬼子来了,快,快踩着俺的肩膀,翻过墙就有突围的希望!”
8 个“学员孩子”踩着她的肩膀爬上高墙,陈元君看到大家安全转移,连忙准备翻墙,忽然想起了屋里小条凳抽屉里还有抗日文件,于是,她又向屋里跑去,拿上文件正要撤退,这时,在汉奸汪自龙的带路下,日军完成了对整个村庄的包围,其中一股敌人直奔她家中砸开大门。陈元君正要翻墙撤离,日军破门而入,一名日军向她连续开枪,陈元君中弹牺牲。
陈元君的三儿子一边往村外跑,一边打枪引开敌人。当时,滨海区民政科长张建华住在她家,张科长奋不顾身,指挥大家撤退,撤到村外,不幸中弹牺牲。
这次日军突袭蛟龙村,导致41名群众遇难,12人受伤。日军抢走驴子98头,抢走大批物资,仅195户统计损失达276000余元。
陈元君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救出八路军战士,成为沂蒙山区红嫂式人物,是牺牲最早的沂蒙红嫂。陈元君和张建华牺牲后,当地军民为英烈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来,两位英雄的遗体被安葬在滨海烈士陵园。
作者简介:何义富,1953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临沭县蛟龙镇中蛟龙村人,高小文化,1972年12月参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加工连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等职。1974年随军出国老挝,执行援老抗美战斗任务,在国外亚热带地区,援助老挝修筑战略公路。工作中认真积极,服从命令,努力完成本职工作,配合施工连队,及时输送所需木板、木材、模板等品种,受到施工单位好评,成绩突出,获得营、连嘉奖十一次,荣立三等功二次,被一0二团授予“先进木工班班长”、所在班树立为团“学硬骨头六连班”。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回国,在兰州军区司令部执行国防施工任务,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1981年复退伍,先后开办个体木器厂,肉食加工厂、养鸡场、后任伐木施工员、临沂市沂州集团职工、技术员等职。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