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灵观史话
作者:葛健

千年道观--敏灵观,座落在全国闻名美丽乡村芜湖县桥乡九十殿行政村。敏灵观释义为“敏捷、灵应” ,现存后殿的梁枋彩画内容及碑刻中提及道院之文均可印证,观者道观也。据清·光绪《宣城县志》载:敏灵观北九十里庄武铺,土名“九十里殿”。据安徽省宗教局编写的《道教志》载:民国时期称“三清殿”正乙派。遗憾的是,碑文及当地口碑传说中都未曾有炼丹、画符之类活动的轶闻。若从涨渤当年“遁于横山”之说,张渤之本意不是上山坐化,而是归隐修仙得道。宋太祖赵匡胤曾御旨宣称“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熙宁年间宋神宗“锡命取神恩礼有序,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 (均见《宋史·礼志》),其时又尊称张渤为祠山张真君。道教中,只有修仙得道的人才能称真君。先人们为九十殿取名敏灵观时,许是考虑了这个因素。至于后称九十殿,是因“离城九十里,土名九十里殿" (光绪《宣城县志》)。

现在当地人直呼为大庙,也是后起意义。敏灵观为道教正乙派,建造于南唐(公元923年)。道观碑文曰: “建自南唐历千百余年而祀享不忒" ,下限可推至北宋初,至迟在宋景德年间(1004-1007)已经建成。因为“南唐、宋景德二年(1005)(将张渤)以神载在祀典,诏本军崇饰其祠(见嘉庆、民国<芜湖县志>)"。南唐时期,广德、宣城、芜湖三县同属西都江宁府,北宋时期同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府江宁县,领一府六州二军。今皖境时有宣、微、太、池四州,广德一军)。既诏广德本军崇饰张祠,同属一府一路的县份焉能无动于衷,此其一。南唐(937-975,建都金陵)、吴越(907-978,建都杭州)、北宋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把这一地区作为重要粮仓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据沈括《梦溪笔谈》载,当时全国每年发往京城潜粮六百万石,江南东路就占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北宋时期,九十殿一带及附近仅有金宝圩(三国孙吴屯兵围星,名将丁奉督修)、咸保圩(见乾隆《芜湖县志》:朱大珍《龟龙寺记》)、万春圩(吴王杨津时筑,见《旧五代史》)等少量圩口,大部分为散漫垦地(大规模开发农田水利在北宋末微宗时),不能早涝保收,而恰恰这一时期这一块土地上遭受了特大水旱灾害,洪水甚至冲毁了万春圩全部圩提(万春圩原名秦家圩,八十余年后沈括协修,始由宋仁宗赐名万春圩)。"南唐升元六年(942)六月,大水涨溢"(光绪《宣城县志》); “保大十一年(953)七月大旱,六月至冬不雨,长淮可涉, "次年“大饥,民多疫死” ;

“十四年夏,大雨” (均见《旧五代史》)。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霜雪害桑稼” (光绪《宣城县志》);
“五月,芜湖县雨雹伤稼" (民国《芜湖县志》)。限于对自然灾害无法抗御的力量,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人们只能借助神灵。由于张渤是“禹后一人", "其神在天下者,如水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何况祈禳结果,总是“水旱疾疾,凡有求必祷焉” (均见道光碑),此其二。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封赠、诏令迎合了广大人民征服自然、祈求平安、渴望丰收的愿望,而道教的信仰又始终是全民的信仰,因此,江南各地纷纷设立祠山庙、殿等。据光绪《宣城县志》统计,宣城县境内竟达七处,九十殿附近的金宝圩、新河庄就有祀祠山神的殿字。芜湖县也在县西二里(今芜湖市)、万春圩内设祠山庙,在保丰圩设祠山殿,并由祀诗水旱灾害逐步演变为“土俗祈谷之神” (见民国《芜湖县志》),甚至宜兴张公洞也被称作水神张渤之洞府,每年二月初八日宜兴家家户户将张渤作“家堂神"供奉。至于宁国、郎溪、广德等皖南地区,乃至包括苏南、上海、浙北的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城乡到处都有祠山庙或其他形式的崇祀祠山神的殿字,事实上,人们已经将张渤当作江南地区的大禹来供奉了。从地理位置上看,九十殿处于丘陵地带,现在的安保圩当时尚未成圩,周围其他的埠、冲均属丘陵区内圩,易旱易涝,大灾时受害愈烈。为求庇佑,当地人首先会想到祀祠山神。其次,九十殿正值古驿道上的古驿站庄武铺,南距宁国府(治宣城),北距太平府(治当涂)各九十里,为北宋以来的南北交通之要冲,极易广招八方香客,方圆数十里,地点选在这里较为适中。需要说明的是,九十殿北二十里的“楚王城” ,即西汉至三国吴初这一较长历史时期的芜湖县城(见《芜湖市历史地理概述》单行本),这一地区已广有居民。同时,从近年来在复兴芝麻冲、稻草铺(方言。应为绍泽铺)、九十殿自然村等地的出土文物来看,东晋、南朝、五代、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墓葬较多,这些墓葬又大多沿人们所说的古驿道线路分布,足见当时这条大路已经形成。
敏灵观地址,东临古代金线湖畔(今金宝圩)。湖水分两支,左为太平府当涂,右为芜湖。敏灵观,与芝麻冲、稻草铺(古为绍泽铺)相邻,古代为南北交通往来之要冲古道,宣(城)当(涂)之驿站即宁国府与太平府之间,商贸交易繁荣,形成衔铺,是宣、芜、
当商贸集散地。敏灵观为一组整体建筑群,东西对称,坐北朝南偏东;分前殿(又称五猖殿)、中殿(又称桐山殿)、后殿(又称阎王殿或称娘娘殿);偏殿(又称火光帝、火帝殿)。前殿对面是两层是戏台,俗称“雨台"
前殿 假五开真三开间,面阔13.6米,进深11.4米,高约7米,双步梁,供奉五猖五路神像;
中殿三开间,面阁14米,进深13米,高7米,供奉祠山大帝张勃神像;
后殿森严肃穆,假五开真三开间,阔13.6米,进深14.8米,高9.7米,供奉李娘娘、张勃;左右为牛头马面神像,背面是李娘娘神像(送子娘娘、女娲娘娘)
偏殿共三进,后两进在文革中被毁。假五开间:面阔11.3米进深26.2米高7.5米,供奉火帝神像,又称火光神。
殿前 戏台三开问.面阔8.7米,进深6.15米,高8.7米(含底层高2.8米) ,乾隆三年建。相传,民间百姓与祠山大帝同乐同庆。
敏灵观占地面积约6700 m,建筑面积约1400 m敏灵观目前残留的碑刻有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民国8年1919年间雕刻碑文共10块(有的已经模糊不清)

1、大清嘉庆十五岁次乙丑孟冬之吉
2、龙飞光绪参拾贰年
3、道光四年十一月吉日
4、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敏灵观复捐检修碑》载: “建自南唐历千百余年而祀享不忒”
5、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重装圣像修理戏楼碑记》
6、嘉庆十年(1805年)《复修九十股敏灵观碑记》
7、道光四年(1824年) 《灯油碑记》
8、光绪十三年(1887年) 《丁美全捐田碑记》
9、光绪十六年(1890年) 《重修火帝殿碑记》
10、民国已未年(1919年) 《南正会碑记》
鼎盛时期,梵字宏敞,香火鼎盛、庙殿房屋百余间有山门石狮一对。山门前有戏楼、神龛、道院、花园。
观内道土、道姑、斋公百余人。敏灵观分前后两进,前殿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官十八罗汉、阎王。
后殿正中供奉柏木雕刻而成桐山大帝神像,大帝神像,目突鼻高,浓眉长须,耳大顾长,法相庄慈,形态如生。
神像关节能活动,栩栩如生。祠山大帝雕像背面是他妻子李娘娘雕像。
祠山大帝雕像左右有楹联:
左:官居广德侯,有勇有智治山治水治百姓;
右:世称闻罗帝,神奇神话活灵活显活菩萨;

责编: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