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现场(ID:wenxueip)
【我的入党经历及其他】
专辑目录
【卷首】
■张店 三姐/我的入党经历
■高青 毕玉芝/我的网络梦
【灵犀】
■桓台 包泉敏/漫说“炊事儿”
【记忆】
■张店 黄丰年/父亲的小记事本
【诗会】
■张店 国承新/“七一”未到心早到
■桓台 巩本勇/夏天的雨(外一首)
■高密 鲁午坡/火星兄弟
■桓台 胡华业/夏天的雨(外一首)
■桓台 雨霖铃/伪命题
■张店 金井/想娘亲(外二首)
■张店 杨玉勇/夏雨即景(外一首)
■吉林 王玉孚/夏日感怀(外二首)
■张店 美丽心情/莲荷(外一首)
■济南 王志刚/雨中晨路
【卷首】
我的入党经历
■张店 三姐

父母在旧社会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共产党给了他们新的生命,他们是铁心跟党走的一代人。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大营养,就是爱憎分明。爱党、爱国、爱人民,憎恨万恶的旧社会,憎恨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丑恶行为。“爱”开发了我们的热情,“爱”引导我们时刻要求进步。
上小学时,系上红领巾,是我的最爱。读初中,加入共青团,是我爱的平方。但我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像父母那样加入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1963年,16岁的我怀揣这个愿望,考入淄博师范。这一年,许多中等专业学校都不招生,而农村的孩子考取中专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因而报考师范的学生特别多。那年淄博师范从一千多名考生中,筛选出160人,分为四个班。在那种情况下考进师范的学生,大多是应届生中的佼佼者。我的同学个个风华正茂,精神抖擞,眼中闪烁着青春的光,似乎人人都是展翅待飞的白天鹅,而我却感到自己是憨憨的丑小鸭,与白天鹅相形见绌,我只能把那美好的愿望藏在心底。
师范崭新的生活让我这丑小鸭打开眼界,学校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极大地调动了我的积极性。
革命歌曲大赛,以班为单位,全班40人上台整齐列队,齐声高歌,配上大锣大鼓的助威,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牛气冲天。
“学雷锋”蔚然成风。在业余时间,人人挖空心思地做好事,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班内班外、校内校外、从城市到农村……到处是活雷锋。那时倘若找不到好事做,会急的抓耳挠腮。我当时是班级卫生委员,自制了一个保健箱,从学校卫生室领到一些疗治小伤小病的药,我班同学的小伤小病能及时得到治疗,这个小小的保健箱成了传递温暖的使者。
学校成立了若干业余小组:语文小组、数学小组、美术小组、物理小组、文艺队、体育队……这些小组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人人都有用武之地。语文组的文采、数学组的灵动、美术组的色彩、体育队的健美、文艺队的曼妙……让每个师范生在灿烂辉煌的岁月里,都活出了自己的极致。我加入了语文、数学、物理小组,然而只是饶有兴趣地参加了几次活动,就被体育队选招去。学校有规定,一切小组必须给体育队让路,我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其他小组。体育队是个吃苦流汗的地方,从山里走出来的我能吃苦,所以没辜负学校体育队对我的栽培,我的女子80米底栏,曾获过学校、区、市的第一名。
多次听党课后,我胆怯地写了入党申请书。“入党”当时对我来说,只是个奢望,自己认为能踏入党组织的人,不是我这等凡夫俗子,必须是才华横溢,各方面大放光彩的耀眼之人,这种人在我周围多的是。
万万想不到,毕业前夕,学校党总支竟郑重地找我们三人(一班班长、三班班长、四班班长)谈话,告诉我们经学校党总支研究决定,让我们三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当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我觉得自己差得很远呀!等到全校党员大会对我们的入党进行表决时,我才真正相信。
那天,全校近20个党员集中在小会议室内,个个正襟危坐,我们三人亦坐其中。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到嗓子眼,激动得全身颤抖,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了我们的情况后,党员们依次严肃发言,既肯定了我们的优点,也用犀利的语气指出我们的缺点,一句句严厉的告诫,震撼着我们的心坎。最后全体党员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我们三人入党。随后报淄博市教育局党委待批。
我激动了几天几夜,似乎全身的细胞都刷新了,流淌的血液也进入了新轨道。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没出校门就入党了!我就要像父母一样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我感恩命运之神把这么庄严的使命赐给我。
然而,好梦不长,还没等到淄博市教育局党委批复,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便席卷了我校,一夜间大字报铺天盖地,大字报醒目地标出:学校党总支是一条“黑藤”,三个候补党员是黑藤上结的“黑瓜”……文革中一旦沾了“黑”字,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三年来,学校只发展了这么三个“候补党员”,这是人人皆知的事,自然“黑瓜”也是人皆唾弃之人。很多老师成了“牛鬼蛇神”,天天低头认罪,我们三个的待遇仿佛比他们好一点,所以“革命勇士”为了彻底搞臭我们,召开全校群众大会,宣布开除我仨的党籍,我从幸福的巅峰一下跌进痛苦的深谷。
不管怎么折腾,我的心中始终认为,学校党组织在大是大非上没有错误。我的班主任是党支部成员,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宅心仁厚,正直慈祥,对全班同学的关心爱护无微不至,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想让我颠倒黑白地揭露他、反咬他,是绝对不可能。因此我是又臭又硬的“铁杆、钢杆黑老保”,属于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顽固不化。
尽管乌云遮天,但我并没彻底绝望,我的心底在盼,盼望拨云见日,盼望拨乱反正。为了表示我对党的忠心,我为自己起了个别名“忠党”。商量婚事时,我提出把我们大喜的日子定在七月一日。
因文革我们推迟一年分配。分配之际,同学们千方百计地要求进工厂、留城市,我与好友秀兰自愿要求到大山深处工作。我分到只有19户人家的小山村,教着周围七个村的学生。没有宿舍,住在学生家;没有食堂,村里安排一户农民给我做饭;一节课教三个年级的课程;周日便深入到贫困学生家访问;每月半斤油,我几乎没用过,全送给了五保户;我一天三顿煎饼咸菜……在山里教学近五年,我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信任和尊敬。
1972年,我调进城里的学校。我的党籍问题一直没有结论,我不死心,写信到处询问,一直问到《红旗杂志》,得到的回复是“因手续不完备,不能算正式候补党员,应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如实汇报,从头重来……”唉,因了“候补党员”,文革中我被的搞得遍体鳞伤,最后却是一场空!
此时,我所在学校的党组织刚刚恢复,党支部书记是一位转业的荣誉军人,他在战争年代失去一条腿,戴着假肢勤奋工作。尽管在文革中,他受到残酷打击,却无法改变他那正直无私,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品行。他非常重视我的入党问题,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多处外调,党支部认真讨论研究,决定让我重新填写入党志愿书,经支部大会通过并上报公社党委。我于1973年正式入党。

我入党了!从19岁填写入党志愿书,到26岁已为人母时才真正踏进党的怀抱,七年的炼狱终于修成正果。我悲喜交集,无限感慨,感恩我在入党路上遇到的所有好人。
多年来,我教过小学一年级、教过初中、高中,当过校长、坐过机关。不论在什么岗位,我一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不忘初心。今生今世,我没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没失掉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良知。
我的网络梦
■高青 毕玉芝

年近六零,老朽的我深感和时代脱节,很多东西都是望而却步,和网络作家结缘,纯属意外。
那是2018年5月一天,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让我去参加高青县网络作协成立大会。到了才知道,我还是个副主席。当时我就有点蒙:还不清楚网络作协是干啥的呢?我这副主席又该怎么当?
说到网络我心里是有阴影的。那是刚进入新世纪,喜欢写作的我不知道手中的文章怎么发,就试着在网络平台发发看。可是脑子不好使,记忆又差,登陆过的平台再想上,不是忘了密码就是用户名错误。折腾半天好不容易上去了,又找不到自己文章的栏目。慢慢的,仅有的热情被消耗殆尽,我也就对网络望而却步。
那天,加入了作协,有了组织,是不是就有人帮我一把,助我一臂之力?
想着盼着,会议结束,我也确实被领导宣传的网络作家的荣耀和辉煌激励着。心想虽然不奢求像本市网络大亨高楼大厦那样年入千万稿酬,就是能有文字在网络空间里亮亮相也行。
凭着三分钟热度,我忙着上网,去发表自己的文章。可是点来点去,就是不知道咋弄,是市作协齐云楼通过一个个页面截屏,教我一步一登录,最后看我实在不行,就让我把文章发给他,他重新编辑,替我发出。就是这样的亦步亦趋,我才大体知道大概。但毕竟不熟练,又怕总麻烦人不好意思,尽管我每天都写随笔,发出去的还是很少。
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学生,以齐云楼为代表的淄博市网络作协还是很在意我,多次邀请我参加市里的文学采风,经常领着我和我的文友们去参观各行各业的现状和发展,不断组织网络作协的作家们开会学习,我也在一次次和同仁交流中学到很多很多。
记忆很深的是,在一次次活动中,精神收获的同时,还有花东村的杏鲍菇了,耿经理的菊花大包子了,博爱园的精致陶瓷杯等等。每一次的相聚都有齐云楼风尘仆仆的身影,每一次收获都是网络作协领导的斡旋和付出。正如齐云楼说的,他们都是无偿服务的志愿者,是爱好让大家走到一起。如果留意,我们每一期的文章荟萃,都是深夜发出,如果一天两天这样谁也能行,可是天天这样,不是有坚韧的意志,痴迷的追求,一般人还真不行。
就在上个月中旬,王明光秘书长在群里发通知说,中国网络作协有个建党百年网络学习培训班报名,人数有限,额满为止。当时我在车上,手机不好侍弄。等到回家打开电脑填写上报,名额已满,但王秘书长说他可以给我报名第二批。
事后都忙,我早就忘了这事。上周五下午五点多,齐云楼又微信找我,按照报名时间先后,本准备参加第二批培训,经争取,所幸与其他准备参加第二批学习的均补录到第一批中,6月16日零点即将结束培训,让我抓紧学习。同时发来网址链接,学习要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扑在网上学,打开手机,做着饭听,拔着草听,拖着地听,吃着饭也听,躺下睡觉了,还打开一段视频,听着入睡。看着积分不断累加,我也在计算着一百满分。更感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曲折历程,丰功伟业,也知道了网络文学从初始到繁荣,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为中国作为一个网络文学大国而骄傲和自豪。
眼瞅着离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的积分也超过了一百,但我心里反而没了底,这到底多少分才够啊?这时候又是齐云楼的指引让我坚持下去。昨天白天网络直接打不开,我就晚上学,直到零点,我的学分也就奔跑到124分。
就在当天傍晚,齐云楼发来信息说,请查看学习结业证书。赶紧按图索骥,我的证书赫然在目,赶紧截图给齐云楼发过去,算完成学业,也是向领导汇报。齐云楼发来祝贺说,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网络作家培训证(第一期),表明你是被中作协认定的、经过培训学习的网络作家。祝贺!这是网络作家的培训学习结业证,性质明确,而且有编号。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份权威认定证书。我禁不住回复:谢谢齐云楼提携,一路相帮,感恩有你!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如果没有齐云楼开始的不辞赐教,没有齐云楼中途相帮相携,没有这回的一次次检查督促,我可能早就成了网络作协走失的孩子。今天拿到带有编号的全国作协网络中心下发的学习证书,有的全是感恩,感激,感动。
如果说,早年间,我有个网络梦,现在手捧着中国作协颁发的证书,也许能说我已梦想成真!
【灵犀】
漫说“炊事儿”
■桓台 包泉敏

前几天,为鼓励女儿增强考研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仨儿在群里召开了一次家庭思想动员会,我慷慨陈词一番后,赢得了他们爷俩儿几个大拇指。得意洋洋之际,我说:怎么样,我是不是可以当政委或者指导员了?女儿还未吱声,她爸来了句:算了吧,你还是当好你的炊事员吧。女儿立即热烈点赞。我一时竟无语……
其实,二十多年来,我不就是个炊事员兼炊事班长吗?在尽量做好全家人饮食工作的同时,肩负着“薪火相传”的职责——培养女儿炒菜做饭的本领,并且乐此不疲吗?
细思量,做饭与扫地洗衣等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的确不太一样,做饭是件必须用心的事情,而且,烹好的饭菜里,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传递着爱的温度以及家的其乐融融,岂是小事儿?明朝大儒陈继儒曰:“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谁说不是呢?一个天天冷锅冷灶的家,会有多少温情存在?
如此看来,“炊事员”责任重大啊!

于家庭而言,“炊事员”付出的是小爱,若在战争年代,炊事员付出的则是大爱。
“金色的鱼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还记得。
这是当年我们小学课本里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当时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文章作者及另外两个小战士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一路上,老班长带着他们走一阵歇一阵,忙前忙后地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老班长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挖野菜和草根给他们充饥。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着几个病号一天天瘦下去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人也消瘦得厉害。
有一天,老班长在一个水塘边给小战士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战士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而老班长却被作者发现嚼着草根和病号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作者只能保密。就这样,老班长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强撑着不让自己倒下去,因为,他牢牢地记着离开大部队时,指导员对他说的话:“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一诺千金!身为共产党员的老班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坚守承诺!但就在接近草地边的时候,老班长倒下了,将生命留在了草地里。而那只金色鱼钩,却成为了永久的纪念,一直散发着金色的光芒,闪烁在后人心间!
尽管战争的烽烟早已散去,但今天读起这个故事依然会感慨万千!是啊,牺牲了的老班长们,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却是共和国的和平安宁、繁荣昌盛,是无数后人的尊重、敬仰!可谓大爱无垠,光照千秋!
抚今追昔,脑海中倏地又跳出了“纱帽树”的传说。
这个故事与新城王氏家族有关。
据载,新城王氏自诸城迁来,初为佣作,自第二代王伍衣食渐丰后,便开始广施粥饭,救济百姓,他们以勤劳、善良、醇谨、孝顺等嘉言懿行为后世子孙作出了榜样。有关他们的善行义举《新城县志》及部分史料中都有记载。如,王伍“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与,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孝顺父母,友善兄长,乐善好施,家里有余粮便拿出来赈济乡邻。不仅如此,遇到盗贼偷窃,他也并不责备,而认为窃贼“非饿寒逼迫不至此”,非但不责难,还施布赠栗。有一次,王伍从兴教寺回来路拾遗金,找不到失主,便将遗金全部购买了粮食储存起来,恰逢来年大荒,便将粮食全部赈济了饥民。因其在大槐树下设棚施粥,救济过往难民,人称其为“王菩萨”。受其善行影响,乡人们“竟相劝励为善,曰‘曷不自励,学王菩萨,以取敬于神’”。新城王家因此博得了“大槐王氏”的美誉。一日,王伍梦见有人在粥棚旁的槐树上挂纱帽,问其故,此人说:此树上有多少纱帽,王家日后就能出多少官。后来,果然如此人所预言,王家科甲蝉联,成为闻名天下的齐鲁望族、“齐鲁第一进士家族”。虽然“纱帽树”是个传说,但纵观这个家族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关注民生、乐善好施始终被作为该家族成文家规、家训或者传世著述所提倡、记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根植于该家族中的善良基因,以及代代相袭的善行义举,为该家族的兴旺发达、文人辈出奠定了厚实的道德基础!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概如此吧!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窃以为,爱有很多种,小爱,大爱,博爱,爱己,爱人,爱国……所有爱,都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到行动中。所以,你若想爱尽管爱,或许,爱的付出不能立即得到回报,但请相信,如果事与愿违,一定是时机未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当为人间正论。
哎呀,是不是扯得有点远了?总之,民以食为天,“炊事”这事儿,的确是件关系重大的事情,千万不要小觑哦!
【记忆】
父亲的小记事本
■张店 黄丰年

题记:在建党100周年与父亲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怀念逝去26年的父亲。
父亲若健在,今年已是一百岁了。
父亲走了,再没有听到一次他亲切的喊我的乳名,母亲在父亲走后的2009年母亲也与父亲见面去了,在清理父母的遗物时,我无意之中将家中的抽屉里,看到了别人不在意的父亲的几个小本本,还有书籍,我将其保存下来。但一直没有详细的阅及,也不知详细内容,只是感到父亲写的不过是一般的家庭流水账什么的,也没引起重视,只是把它放在一个纸盒中,搁到书橱里,这一放就是七八年。
前几个月,我想写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又不能与前几篇内容重合,应该有点新意吧。于是在一个闲暇的日子,将这个盒子取出,小心的取出一件件“遗物”:毛主席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矛盾论》单行本,一本《中央农村工作六十条》;《社员往来手册》;申请退休时的草稿;《农村基层干部退休证》;还有三本工作手册。整好卷角,揭开泛黄的封皮,看到用蓝色钢笔水迹的内容。我一看被震撼了。每一页都标有年月日,有他当党支部书记时的学习内容;有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有开会讲话提纲;有与村民的谈话记录;有分管副业时的收入支出;有家里建房时的材料准备计划;有自己生病住院时费用及花销等等。字虽写的歪扭,还有些的错别字。但是每一页,每一行都是历史的忠实记录,字里行间都是对党对集体的无限热爱,体现他对党忠心耿耿,对集体呕心沥血,对家庭细心呵护,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使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为集体的带头人;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与思想境界;看到了一个对家庭负责与担当的严父。我心中犹如潮水奔湧,感到父亲并没有离开我们,而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亲切……深深感到我虽然与父亲在一块生活了几十年,但对父亲的了解太少了,甚至有些肤浅,没有进入他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感到我写的那几篇诗文是那样的肤浅与苍白、我从这几个小记事本中又看到了一个有担当,有高度责任心,工作有严密计划又有高度责任心的父亲。我不禁对父亲又产生了一种更深刻的情愫。父亲虽没有留下存款,更没有留下现代的房产。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这几本小小的记事本是他对党对集体对群众对家庭心血的结晶,是他获得全村人敬仰尊重与爱戴的见证。该村从建国到改开三十年来的发展黄金时期的历程,是我党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我要好好的保护她,让它成为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见证,成为治家修身的精神食粮。
为了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与精神意志,使这些真实的文字记录来昭示后人,启迪当今,从中节录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学习父亲,缅怀父亲。看父亲当年是怎样身体力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集体,成为全村至今群众怀念的带头人,感谢他留给了我们的不是简单的几本小记事本,而是留下了活的档案与记录。感于此,特写此文来纪念亲爱的父亲。

不忘初心,坚定的执行党的政策
父亲从青年时代,就追求思想进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领博山之后,他和全村爱国青年一道投入了抗日斗争。1939年春天在我村第一个共产党员赵炳焘的引导介绍下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之后一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组织送情报,救伤员,成了我村党组织的骨干。解放后又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被选为党支部委员。
1959年公社党委调他去筹建公社砖瓦厂并担任厂长。在砖瓦厂投入正常生产后,由于自然灾害,全村党员群众思想涣散,村民生活极度困难。在这危难时刻,党委又将父亲从砖瓦厂调回,任村党支部书记。受命于危难之间。此时父亲没有任何怨言,义无反顾的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医治自然灾害创伤,改山治水,兴办卫生室,发展教育,修筑护村大堰,借北石输电线路路过我村之际,大力发展电业,改善群众生活,使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深知我们党无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冷暖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使集体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他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党和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党支部能不能在自己的一切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是工作目标实现的关键。如果不坚持群众路线,就会失去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以至于自行灭亡了。正是以上意义所说,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这是他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找到的答案。接着又记述:“什么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又是什么?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回到群众中去。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回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父亲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村中办大事,他首先深入群众中虚心听从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然后再集中起来,化作党的行动。由于坚决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群众路线,不论生产建设,封山造林,还是兴修水利,兴办电业,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村中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成为当时全公社的先进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他自己也被评为优秀支部书记。当时公社奖给他的硬质绿皮日记本,他都舍不得用,后来我考上了高小去外村上学,为了鼓励我学习,便让我用了,至今扉页上用毛笔郑重书写的“奖给优秀党支部书记黄振田同志”的墨迹,还清楚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认真工作,注重实效
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除了坚决执行党的政策,走群众路线之外,他坚持脚踏实地的态度,注重实践。对办每一件事都事先考虑,先干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克服,达到什么效果他都考虑得非常的细致周密。特别是刚当上书记的那几年,村里的基本情况他都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对集体的工作盘子都记在小本子上。他在1964年12月23日召开的一次全村妇女大会上,他事先准备好会议内容,他这样写道:“召开全村妇女大会,总结前一段的妇女工作(合)和当前发展前途,主要贯彻党的晚婚晚育和有计划生育,节约用粮。
(1)总结这几年生产队工作和人口增加
1959年地亩1100.52 总产量428446斤;
60年人口900,地亩853.1,总产量408254斤
61年,人口933,地亩870亩,总产量366388斤,(留了备荒地)
62年人口976,地亩880,总产量418108斤
63年人口,1022,地亩873,总产量508003,每人平均426斤
64年人口1042斤,地亩873,总产量545543斤,每人平均442斤
(2)节约用粮,要求经常参加会
(3)发展前途:①修了水(曲)渠。②现在公路快要结(书)束。③明年修齐护村大堰。④明年麦前高压线拉过来,秋后可能照上明。⑤今年春节有线广播就要听上。”
以此鼓舞了当时参加会议的全村家庭妇女,激发了全村群众的干劲,可以看出父亲每做一件事都是认真走群众路线,工作都是认真准备,不放空枪。
1967年秋为了培养新的骨干力量,他主动辞去党支部书记,自己干副书记,全力培养工作扎实敢于担当的干部,全力支持新任支部书记工作。他分管外交与副业,独当一面。为全村增加副业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村里副业项目多,情况复杂,但是他对全村每一个副业项目都亲力亲为,注重调查研究,及时解决问题,为集体开源节流。他在小本本上详细记下了每年副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应该如何上新建项目等。
现在看来,这几本小记事本,已超出了他记事的意义范畴。已不是单纯的记事了,已成了父亲一生的工作的见证,家庭发展的见证,折射出了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的提高,集体事业的发展,更成了当今的“文物”。
掩卷深思,父亲的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丰厚的资产,但给我们全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父亲的形象,在这些详实而认真的记录中,缜密的工作中,越来越高大了,越来越使我们做子女的感到有这样的父亲而高兴自豪。
【诗会】
“七一”未到心早到
■张店 国承新

“七一”未到心早到,
在党之人涌心潮。
初心找回来时路,
未来看准风向标。
共产主义是理想,
共同富裕是大道。
幸福都是靠奋斗,
全心全意跟党跑!
夏天的雨(外一首)
■桓台 巩本勇

这是一块面积不小的地方
它东靠着河,南靠着河,西靠着河,北靠着河
我把自己隐居起来
密密的雨线在伞上
我习惯了它的到来
把下雨时间当作音乐会来挥霍一曲美妙的小曲
让奇怪的人和心情躲进避雨的地方
雨声响着
玻璃被撞花,池塘被敲碎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淋漓
雨不是那种大雨
河里的鸭子是歌者
让人清醒
雨下的时间长了,穿越时空与古人交流
这就是大地上的事情
下雨本身就是一场意外,我想我是迟钝的
夜在一念之中嬗变

风在枝头,我已见到星星出来了
那股熟悉的呼吸
像丁当的字和词。过眼浮云
如水飘
生如草芥
半夜醒来
我在偷听鼾声和运粮声
车流和人流
来回穿梭。我抬头星空
时间停滞在这里,我通常借助停滞
表示虔诚
蝴蝶在风中
和山林约会
有野草枯黄
死于精神失常
空的杯子,在手中
有了雨后的天空
燕子在单杠上倒立
你见到鹰的姿势
——像刀杀了自己
火星兄弟
■高密 鲁午坡

所有神话都滞后于天问
太空最新的划痕来自华夏的箭簇
筋斗云已无法追及
行亿万里也就是读秒的工夫
地球从此有了更长的手
太阳系顺势依在他的臂弯
掌心温度只去寒凉
不惊扰他火山的安静
祝融认下这个兄弟
它正侧耳倾听火星下的泉水
岩石 尘埃都有了发芽的念想
下次 我们备好压缩的空气和湖水
去种菜 种高粱
夏天的雨(外一首)
■桓台 胡华业

乌云,在奶奶额头上翻滚
夏雨,从爷爷脊背上流下
没有浇灭他手里的旱烟
却养活了一家老小
夜暴躁,在蒸笼里挣扎
凉爽的欲望,想摆脱一身
累赘,雷公深入基层
包容无数颗浮躁的心
老宅
三间茅庐,演绎四幕悲剧
一夜秋雨,将诚心冻僵
锈蚀了锁
秋风怒号,寻找温暖的港湾
卯榫,凝聚心结
见证父辈爱的脊梁
宅院深深,月光难舍
孤独,墙角下的蟋蟀
低吟浅唱,三味书屋
伪命题
■桓台 雨霖铃

虚构一场邂逅
在雷雨前到来
如同辩证一个伪命题
无解
无需炮制的剧情在异地上演
故事的主角不是你我,我们
已在来时的路上,把自己遗忘
你太息般的眼光,和着
那落日烟霞,被我
折叠在黄昏的皱纹里
封藏
日子如流水互相追逐
我在镜子里看青丝发白
今天的夜晚已出逃
那朵昙花正芬芳
上弦月跳上门前的合欢树
我在天井里晾晒经年
过往,就着那杯清凉的白月光
想娘亲(外三首)
■张店 金井

娘在家在最相亲,
一别九载痛离分。
音容不知何处去,
日日思念到如今!
报娘亲
儿已近花甲,
孙正读书郎。
纵使不相见,
思念与日长。
母亲逝世九周年祭
生我养我育我心,
千里万里是我根。
行端走正奋而上,
创得昌荣慰双亲。
端午的情愫
端午前夕,
我写了一首小诗,
感怀屈原的,
拿给妻看。
对诗文少有研究的她,
看懂了,
还建议加了一个词。
端午早晨,
天空落下寂寥的雨点,
班上的妻发来微信:
这雨是不是屈原的眼泪?
夏雨即景(外一首)
■张店 杨玉勇

天空雨绵思绪长
水墨淋漓泽满塘
碧水烟波伴云行
田园金黄抢麦忙
那一跃
那年五月初五
你在汨罗江畔的一跃
跃出了千古绝唱
跃出了慷慨悲歌
跃出了气吞山河
激起的汨罗江花
九歌问天
九章怀沙
两千年了
你的一跃
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铸就了中华儿女的魂魄
汨罗江水
在你那一跃瞬间
化作你的血液
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流淌于嘉兴南湖里
让一艘红船
从这里起航
劈波斩浪驶向远方
你那一跃不屈的精神
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夏日感怀(外二首)
■吉林 王玉孚

生涯大半逢年半,业不能成忧岂无。
疫以未消情不畅,诗因有债意难苏。
虽添草色眼中盛,却恨蛙声耳畔呼。
每叹幽怀何处寄,暂将心事付糊涂。
朝中措
莎丰叶密掩村郊。游兴岂曾消。
虽是自知衰老,哪能辜负妖韶。
更何思也,江湖野客,天地鹪鹩。
便有蛙声相伴,聊堪过得长宵。
浣溪沙·夏夜
月到窗前暑退时,不眠孤影漫吟诗。
蛙声不住透帘帷。
但使襟怀从澹泊,勿教心绪更参差。
兹中情味几人知。
莲荷(外一首)
■张店 美丽心情

一湖碧水连长空,
一陇莲荷秀芳容。
最喜小荷生怯怯,
细腰粉面俏玲珑。
端午
端午时节雨未约,廊前愁怼湿新靴。
殷勤火燕檐下盼,雨骤雨疏不敢歇。
绿树底下有风景,成群结队隐身形。
艾香飘近思旧景,新粽出笼念屈平。
雨中晨路
■济南 王志刚

一阵暴雨,急下
落叶枯枝,满地,
水流冲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径
映烁着末醒的晨曦
阿金,德娃,特累儿
俄语的颤舌音在风中颤抖着,
没回应,只脚踏水声,
我仿佛听见
柱权老人问,跑了几圈了?
仔细听来
是风鸣柳条的长啸
没有晨鸟在鸣
一契,尼,撒,塞,
曰文的记步声
在雨中,飘荡着
回应,空空荡荡
远处练劍的红衣人在跳跃
近看是
红彬树,在雨中摇晃
完,吐,斯瑞,弗矣
这英语大家都会吧?
喊声,再高
也没有,回响,
只有云在天飞
雨在膀上凉
树枝在风中鸣
两万步,非万里长征,
出公园,风己消雨渐停
已有廖廖游人早行
回家的脚印,
呼唤下一个黎明。

【特别声明】本期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齐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