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16)
我的同事果然说了一个有意思的典故。
他说,从一桥在江南这边的桥头上去有一座山,叫东山。而东山的山顶上建有邵阳历史上最大的一座寺庙,叫东山寺。
当即就有人说,哦,东山寺我知道。现在就是个地名了,早就没有什么东山寺了。
现在上面建了很大的粮库,还有一个叫“粮运七中队”(后来改称粮运公司)的运输单位在上面。
同事说,现在是没有了,但是不等于说古时候没有。

古时候宝庆的这座寺庙香火鼎盛得很哩,据说最火的时候光和尚就有500多人。足可以与衡山的南岳大庙有的一比了。
而且古时候的东山上古树苍苍,庙宇森森,巉岩巨石,曲径通幽,景致好得很。

古人修学堂建庙宇那是要反复勘选风水地形的,不是好地方他们才不会选呢。所以这里也是宝庆十二景之一:“山寺晓钟”。
我这个同事精于历史,对古籍和《宝庆府志》颇有研究。
他说,东山寺是建于南朝的梁朝。对,就是那个梁武帝萧衍,是在他那个朝代修建的。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何止480寺,五、六倍都不止。
萧衍这个人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艰苦朴素。他一生粗茶淡饭,布衣芒鞋,50岁之后便不近女色。
二是虔心向佛,曾四次把自己舍身到寺庙去做打杂的和尚,专干挑水打柴、烧火做饭的粗活。
倒是他手下的大臣们急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于是花了天价的银两把他赎回来。
回来他也不理朝政,只是整日里打坐念经。
上有好者,下必甚之。于是,举国上下大修寺庙。南梁期间增加的寺庙就达3000余座。
古宝庆的东山寺也是这期间修建的。

后来我读大学学文科的时候才知道,萧衍还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儿子萧统。被立为太子,史称“昭明太子”。
他编撰的《昭明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文选。是一个有大文才的官二代。

昭明太子也继承了他老爸的一些优良品德,艰苦朴素,省吃俭用,把从嘴里省下来的口粮专门用来救济穷人。
可惜好人命不长,年纪轻轻就在一场意外的事故中去世了。年仅31岁。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