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墩磨刀匠
申卫华
一辆电频车,一条长板凳,一个工具包;两只小木箱,几块磨刀石;再加上一座手摇的小砂轮,这就是他吃饭的全部家当。
在晨练途中,顺便到延安东路的菜场买菜时,竟被路旁的一位专心致志的磨刀师傅,吸引住了眼球。如今这都市里,有谁还在消费磨刀呀。带着疑问和好奇,我走进了即将消失的三百六十行之一——磨刀匠。
磨刀匠姓吴,名志汉,清江浦武墩王庄人氏。看其年龄与我不相上下,经过细问方大吃一惊。眼前的师傅竟然八十有三。瞧着他满面红光的神情,再望他那游刃有余的操作,让我刮目相看的来了兴趣。真是名如其人,一位有志向的八旬老汉。
“如今这磨刀的生意还好吗?”一阵寒暄后方进入询问的主题。“还可以,吃饭没有问题。”望着他长板凳旁放置的四把,刚刚粗磨后发光的尖刀,我问到了价格。“如今磨一把刀是五元,市场的公开价。由于我磨的刀,操作工序到位,经粗磨再细打,不但锋快而且耐用。所以延安东路菜场的卖肉师傅们,都是我的回头客。”
说着说着,吴老汉自豪的介绍起,其磨刀总结出的拿手功夫。首先得打磨,就是刀口上如有裂纹,得先用手摇的小砂轮,将裂纹处磨平,这样刀口才能完好。其次,进入粗沙轮磨制阶段。其所磨之刀与沙轮之间的角度,一定要拿捏到位。角度大了会不得要领;角度小了,费工费时。再次是细沙轮润色,这是磨后的刀是否锋利的关键。至于最后一道工序上油,吴老汉是独家制作。问其配方,说得保密:“可以讲用上我磨过的刀,不作兴生锈的。”
此时的吴老汉,不仅仅是自豪,更多了几份磨刀匠的自信和得意。“请问吴师傅,你这手艺是跟谁学的?”此话一经说出,吴老汉竟然笑了,并扬起脸问到:“怎么,想拜我为师吗。”“错了!错了!就是想问问,你有如此高超的磨刀手艺,一定是祖传吧!”
“何来祖传,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听了吴老汉的一席话,才知如今的农民创业不易。据说,他三十岁之前在家种地,之后曾在村办的小厂,做过铁匠,也许这为后来从事磨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吴老汉不满足于地里刨食,曾做过瓦匠、石匠等工作。而在五十岁时,由于生了一场病,所以不能外出打工了。“接下来就自学了磨刀这门手艺。”真佩服吴老汉的聪明和才智,以及他的无师自通,而且他这一磨竟磨了三十多年。
听吴老汉说,他初干这行是每天天不亮,就扛着磨刀的长凳往市区赶,晚上披着星星回家。后来苦了钱买了自行车后,这早出晚归就方便多了。眼下又换上了电瓶车,这城里乡下的距离也近了。此时的吴老汉,其打开的话匣子已经收不住了:“刚开始磨刀那会儿,是五毛钱一把;十多年前是一元一把;现如今已经涨到五元钱,咱农民的日子算是越来越好了。“此时此刻,看着吴老汉绽开的笑脸上,溢出的全是满满的知足和幸福。
“你都这等年龄了,咋不在家享点清福。”“也是,在市区工作的儿子,几年前就让居家安度晚年。可咱农村人忙乎惯了,乘着身体还算结杠,每天借着磨刀的功夫,来城里逛逛不挺好。”是啊,人活着是活的心态。吴老汉说他现在已经改为半天班。中午找家小饭店,喝上个二两,然后再骑上电瓶车回家,岂不乐哉悠哉!
当我问道如今的磨刀,还有人愿意干嘛?吴老汉则悄悄透露其经营的秘笈:“在我们武墩乡有三个人,也做此门生意。再远的和平镇,也曾有几人在做。不过,他们磨刀的经历都不长久。而我很多磨刀的生意对象,都是常年的老客户。因为他们只认我磨刀的质量信誉。”
说着说着,吴老汉竟掏出了智能手机,显摆起今天的客户:“你看,这微信上已经有预约,是家住东风村的几位居民。估计今天有的忙了。”就在说话间,从菜场走出一对中年夫妇,当来到其摊位前,拿起磨制的剔骨刀,翻看了一下后,就提出了到日月新城磨刀的要求。此时的吴老汉,当然不会放弃到手的生意。只见其麻利的加入了对方的微信,并约好翌日上午九点,在日月新城大门口见。
望着吴老汉忙碌的劲头,以及开心的场景,眼前这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其铲刀磨剪的一招一式,不正是一位大国工匠的真实写照吗!
2021.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