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之认知。读一诗,得其一,便自足矣。
681
未名湖
杨新跃
一水平常暗涌深,层云尽掩晓星沉。
蔡公已死胡公走,隔代来听故国音。
“蔡公已死胡公走,隔代来听故国音。”诗味即“思”味也,其思者,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也。一叹!(归樵)
愁
何其三
时如锐刺贯心穿, 时似苍藤乱绕缠。
设若将愁抽引尽, 可环宇宙万千圈。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不可感知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古人多以“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此诗三四句由二句缠绕来,把“愁”形象化处理,“设若将愁抽引尽,可绕宇宙万千圈。”极尽夸张,极言愁之长也。(归樵)
683
登楼
横道子
赋得登楼雁字低,浮生冉冉易沉迷。
如何上去如何下,世事无端似电梯。
诗人因登楼乘电梯,而引发的对“浮生”的联想与感悟,形象的揭示了上与下的辩证关系。(归樵)
684
旧照片
何其三
几张照片泛微黄, 将出时闻有旧香。
往事斩头还去尾, 剩余一段是忧伤。
“往事”由已然“泛黄”但犹“有旧香”的“几张照片”勾起,却“斩头还去尾”,何也?不堪回首也。但剩余的依旧是教人承受不了的“一段忧伤”。(归樵)
685
紫金山
雪泥萍踪
蛾眉低映是谁家,六代胭脂化玉葩。
一霎雨声分翠柏,听山意比看山佳。
一二句以“峨眉低映”、“玉葩”看到的美,反衬三四句的听到的佳。何况“玉葩”又是“六代胭脂”所化呢,故“听山意比看山佳。”更能引发诗人遐想。(归樵)
装行李
何其三
丝巾叠过叠衣裳, 柳绿桃红填一箱。
余下浓情何处放? 轻轻归拢用心装。
除第一句写实外,其余三句皆虚写。尤其三四句将抽象的“浓情”用一连串的实词“放”、“归拢”、“装”连接,便产生了可感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归樵)
687
李香君墓前有感
郑力
偌大神州尽可怜,桃花一冢尚啼鹃。
英雄骨却无颜色,空染胡尘三百年!
如果说“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悲哀,是愤怒,那么“英雄骨却无颜色,空染胡尘三百年!”则是嘲讽,是无奈。借香君悲剧,发兴亡之叹,以小见大。(归樵)
688
采桑叶
何其三
又循旧迹到城南,嫩叶鲜鲜摘一篮。
采罢柔桑深许愿,君为丝茧我为蚕。
由采桑叶联想到茧与蚕,由此进一步联想,愿君为丝茧我为蚕,把我紧紧包裹。通过联想、想象,扩大空间,重构意蕴。(归樵)
689
陕北秦直道遗址
郑力
塞上曾驰万马雄,沙丘一诏竟成空。
谁言二世亡天下,多少秦朝反复中。
转结言秦朝短命却持久,其持久在于两千年来中央极权下政治经济的周期性。语浅而不失警策。(归樵)
690
写信
何其三
欲寄佳人一纸书,忽涂忽改忽唏嘘。
云笺别字易揩去,心上离愁难擦除。
写信,“忽涂忽改忽唏嘘。”言无以表达别绪离愁,不想让“别”字出现在“云笺”上,是很容“易揩去”的,然而“心上离愁”却“难摖除”。一“易”一“难”自见张力。(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