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师,我不交这个作业/我不想写,就是不想/写什么什么天/眼前白晃晃雾茫茫/我避讳那个带绿色的字/阳光翻窗进来时/煽起一股风,有草腥味/我晕,从书桌上跌倒/黄鹂用叫声扶起我/我又开始摇,晃到客厅后/在晾台上彻底醉了/你又不能给我送解酒汤/粉笔头也打不着我/鸭子柳树豌豆油菜花/我听说蜜蜂都去找蕊蕊了/我跑不动/你给我零分吧评析:这是我今晚在两大诗歌征稿群看见的一首诗歌作品,由于作品没有作者简介,作者背景无从得知。当他在某一群中贴稿时,被人斥之为“口水诗”,我感觉这样评价有失偏颇。常言,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评价一首诗总有一定标准。根据相关诗歌理论,客观、科学评价一首诗歌,应该从“语言”、“意境(意象)”、“情感(包括:广度、深度、烈度)”、“艺术性”、“独创性”等几大因素去考量。纵观该诗,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辞藻并不华丽,但朴实、晓畅、凝练、传神。其二、从诗体结构来看:全诗以“张老师,我不交这个作业”为起句到以“我跑不动/你给我零分吧”为结,中间是情境叙述。构思是否巧妙?姑且不论,但起码结构完整。其三,从诗歌的意象来看:诗人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两个镜头构成了递进的两组“蒙太奇”,从而意境凸显,意象独特,让人印象深刻。其三,从情感方面来看,虽然广度、烈度不够,但诗人却巧妙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表明今年疫情下不一样的春天,人们如何防控阻击瘟疫,最大限度反应人民的心声这一社会现实。隔山打虎,视角新颖,主旨鲜明。其四,从诗歌的“艺术性”、“独创性”方面来看,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向,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运用比拟、隐喻手法,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特质,含蓄深沉,颇具情调,令人耳目一新。
评析:相对而言,写人物诗,尤其是写富有正能量的人物诗是比较难写的。纵观当今诗坛,许多诗人、尤其是初学者,在歌咏人物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用尽华丽词藻,倾情歌功颂德”而导致诗骨单薄、诗韵贫乏的局限之中。而诗人杨耀雄的《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这首人物歌咏诗,给我印象是:全诗骨格洗炼、挺拔,豪迈大气,颇见精神。同时,诗意婉转沉郁,诗味隽永,令人荡气回肠。细细品味,让人耳目一新。感佩之余,我就该律略谈些许肤浅认识。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只有常怀丰盈诗心,真正做到以情写诗,情由衷发,方能写出妙言佳句。而纵观此律,从起句“征途万里志仍求”到“振袂晓星回首处,百川还见向东流”这一尾联为结可看出,诗人始终以饱满的诗心,尽情讴歌杨成武不平凡的一生,由衷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敬佩之情。这也许是出于同宗之故,抑或是受将军卓越功勋感染使然吧!但在尾联“振袂晓星回首处,百川还见向东流。”中可以看出,诗人要向读者表明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所有开国元勋为之共同奋斗的结果,期望世人勿忘历史、勿忘元勋们的丰功伟绩。诗人通过该句为结,显然有以期达到见贤思齐之效的想法。但,却把相关意境推向了高潮,让人深受感染。可见,诗人始终保持丰盈的诗情进行创作,显然是领悟了清·李渔《闲情偶寄·戒讽刺》所言:“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啄而为诗。”之说的结果。古人在论述诗词技法中有云:“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在全诗中,诗人以“征途万里”即红军长征作为起句,以杨成武将军亲临指挥的“飞夺泸定桥”、“黄土岭战役”、“石家庄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为典作为诗歌主线。寥寥五十六字,就把名将杨成武戎马一生、智勇双全、忠勇报国、卓越功勋的形象跃然于诗里行间。全诗不但语句凝练,而且言之有实,从而避免了那类空洞无物的 “口号式”人物歌咏诗之弊病。尤其难得的是,从“征途万里志仍求”起句到“百川还见向东流”为结,丰满的人物形象,一气呵成。全诗可谓此起彼伏,首尾无缝对接,凸显灵动之美感。另,从颔联、颈联来看,层次架构得当,毫无“叠义合掌”之嫌。全诗构思巧妙,起承转结自然、和谐,律动感强,读来令人愉悦。最后,给我印象最佳的还是诗人的用典功夫。该律首联起句中的“志仍求”三字,显然是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之典化之而来。这种化典于无形的功夫,我们可从诗人的《写绝律感吟》中“衔典璧英尤锃亮,韵藏青骨是芙蓉。”诗句中可以得知。而恰恰是这三字,使将军“立志高远,知难而进”的高大人物形象一下在读者面前展露无余。而该联第二句中的“何曾飞步休”,一般人如不用透彻历史的眼光去思考,是难于领悟其要旨。在“飞夺泸定桥”这一历史事件中,从将军的回忆录来看,令将军记忆更深的不是“夺桥”,而是夺桥前的“飞奔”。诗人在落笔时,显然是力求达到“意蕴直露就肤浅”、“典故直露就支离”之功效。由此可见,诗人不一般的诗学功底。诚然,从格律要求来看,第19字“射”应平,第20字“名”应仄。这一拗句,诗人是运用了“拗救”中的“自救”之法避之,由此足见诗人技法之娴熟。只是第12字“飞”虽可平可仄,但感觉用仄为佳。然而,瑕不掩瑜,该律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佳构。
【鉴赏】此联,为广州花都区耀雄宗兄珠玑巷杨氏大宗祠梁柱悬挂楹联所作。上联“渭汉”一词点明四知文化的发祥地——秦川渭水之地;“风清”一词直指四知文化的精髓在于:“清白传家”。“雁”喻指:优秀的四知家风。上联之意是告诉人们:华夏弘农杨氏能够顽强迸发,英才辈出,仰赖四知家风流韵、历代杨氏先贤的传承之功。下联“珠玑”一语双关,既指“中国姓氏文化名都”珠玑古巷,又喻指杨氏族贤。下联之意则指:杨氏族贤为了弘扬祖德,群策群力,决心在珠玑古巷建设一座纪念历代杨氏先贤的圣堂,让祖德高耀于千年古巷的云空。整联涵盖了从“弘农”到“珠玑巷”、从“肇启”到“传承”等杨氏文化发展元素,凸显了杨氏文化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常言:佳联贵于“新”、贵于“雅”。上联一个“雁”字,表明该联摆脱了弘农杨氏传统楹联的一些提法,可谓“新”。纵观整联 :“贤”字与“德”字相对;“逐雁“配“连云” ;“寰宇”衬“弘农”,可谓“雅”。全联贯通古今,用语奇,含意深,极具震撼力,读来令人叫绝。品玉赏学,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杨拥军,笔名:秦砖汉瓦、泷之子、暘谷的扶桑,广东韶关人,中学高级教师,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羊城晚报》《印华日报》《长安诗刊》等国内外三十余家刊物,著有诗集与诗词集各一部。偶有作品获奖或被丛书录用。

《暮雪》选稿微信公众平台征稿启事
新体诗歌,每首三十行内,拒绝拖沓作品,代表作品2~3首。格律诗词,需符合诗词之格律要求,如使用新韵,请注明。代表作品5~7首。风格、主题不限,要求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可读性,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技巧娴熟,禁止出现低俗、暴力等敏感话题。1、统一收稿邮箱:479697088@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投递暮雪平台”,投稿内容需包含作品、简介与近照、详细通联;2、对部分不方便使用邮箱的作者,可添加微信:lowe479697088 投递;所有来稿作品均需原创且微刊首发(来稿后15天内勿投他处),文责自负且编辑保留对文本的修订权。所有来稿,初选通过后会依次先于暮雪选稿微信公众平台:暮雪诗刊 与 歌楼听雨 推送(请来稿老师及时关注以上平台,了解动态),终选结果以出版前公示的目录为准。终选后的平台优秀作品将选发《暮雪同题与选稿平台优秀作品选集》,入选赠阅样书一本(大陆非偏远地区包邮)。欢迎各位文朋诗友继续投递作品,共同创作、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