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恶俗,却以为美,不能传承糟粕
原创 柳袁照
重视传统文化是好事。当下是历史的延续,我们不是飘蓬,我们是有根之人。我们不能忘记了传统,传统是我们的血脉。可是,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前人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更有坏的。当我们回首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还要能分辨,什么是可以继承的?什么是不能继承的?精华是我们需要吸收的,而糟粕是我们必须丢弃的。
今年高考期间,许多老师与家长穿上了旗袍,旗袍是古典衣衫,穿上很美丽。老师、家长穿上是为了讨个吉利,讨个口彩。旗袍之美,那个开衩,是个亮点,于是人们充分联想:穿旗袍,即是“旗开得胜”,学生们走进考场,如同打仗,谁不希望他们个个“旗开得胜”呢?
家长送孩子去考试,穿上通红的旗袍,走在路上,多美啊;老师送学生入考场,穿上旗袍,一字排开,站在考场门前,火红的旗袍,多美啊。那是师长们的心愿,那是美好的祝福。可是,今年我却发现男教师也穿上旗袍,父亲也穿上旗袍。我看到一张照片,一位男教师给学生上最后一堂课,是穿上旗袍上的,看到他穿旗袍的背影,他在黑板上写字,真是用心良苦。我还看到几张照片父亲们穿上旗袍的图片,站在考场外,那样的色彩、款式,遭人注意。穿在母亲身上、女老师身上,是那么美。一旦穿在了男人身上,却是那么别扭,不堪入目。

本来,在高考那几天我就想谈一下不舒服的感受。还是搁置了,高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一个老师、一所学校同样是多么的重要。可以理解大家的心情,不必苛求。可是,我又发现有些家长,高考期间,竟然烧香烧到了学校门口来了,在学校门前烧香磕头,有多奇葩,还有一个短视频,也很奇葩,家长于学校对面搬来了一张桌子,做供桌,点香磕首。这是不是有点过了?好像还没有人站出来及时劝阻,场面香火缭绕。
我联想到学校教育,可能也有这种倾向,有的地方开设的所谓国学课程,有点像男人穿旗袍,让人尴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重内容,仅重形式,也不管这个形式合适不合适,只是一味的套搬。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接受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精神是实质,不能满足于场面上,做几个礼仪性的动作。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里的东西,要能够活用。读经,怎么读?封建礼仪、等级观念等是要不得的,旧时代的许多东西是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小学生更要慎重,他们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还不强,我们以为给了他许多好的古典的东西,可能我们塞给了他们许多糟粕。
2021年6月16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