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纽约)
常听有人说他在研究国学,好高大上,好羡慕哦。何谓国学?翻经查典,答案广涵而抽象。华夏五千年神传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反映各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史哲艺,当然也包括日常所见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等一整套中华特有的文化学术体系,也称传统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一个人如非东坡之才,能涉广而精一已经很了不起。可见做学问真的是要扎扎实实,做人也要老老实实,容不得半点虚夸矫饰方能有所成。不知那些喜把传统文化挂在嘴边的人,肚子里真的有货吗?会不会如自号传统武术的雷雷、马保国之流,在徐冬瓜等散打搏击面前十秒三KO,不堪一击矣。 近年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就常见一些气泡在冒着。因成网红,即是公众人物,应该能接受公众评论吧。

有位曾经名噪一时,人称「国学江湖一姐」的于丹。凭借充满激情的语言风格和通俗易懂,肤浅片面的解读孔子《论语》,向社会大众灌输心灵鸡汤,从起初的轰动红火到后来被轰下讲台走向没落。反过来提醒人们,儒家学说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人可以不能全部理解,但绝不可以任意曲解。一旦心灵鸡汤泛滥,传统道德将会受到侵蚀,民族精神将会被它摧毁。所以有京城名嘴评价于丹讲论语是:「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净说些正确的废话,孔夫子活过来都要给她鞠躬。」一代 “国学大师”,何至于沦落至此? 可见一个学艺不精,失去做学问初心,把自己摆在高位的人,是不可能走得更远的。

杜诗韩文无一字无出处,是说杜甫韩愈学问的渊博和治学的严僅。同时也说明杜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而绝非虚构。故有『诗圣』『诗史』之称,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史有定论。年初听康震讲《石壕吏》,哦!怎么变味了?诗中所写:老妪老翁三子应征,二子战死。家徒四壁,儿媳「出门无完裙」,令人不忍,但这一切丝毫动摇不了酷吏的铁石心肠。在所谓网红学者的解读下,石壕吏成了“公务员”,具有使命前提,他的责任压倒一切,他的行为无可厚非。难怪丁启阵教授痛批他:「曲解杜诗,侮辱了谁的智商?」我看完后,也真的被吓到。我们是凡夫俗子也就罢了,难道史上那些评家也都集体出错,需要康大人来拨乱反正?唉,难怪人说,一个学者厚颜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昨天的星岛日报副刊发表《研究国学成名,批评如潮涌来》文章,提到另一名叫蒙曼的历史学者。治史之余也爱附庸风雅,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讲坛而备受质疑。甚至有人说:她不配拥有大师名号!这就让我想起她曾讲过杜甫名诗《春夜喜雨》,引起的纷纷议论。先将杜诗原文录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她在作了一连串作者未必然,讲者想当然的赏析后,抖了个包袱:分享一点属于诗人的敏感吧!「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场景如热辣辣的红油火锅。真是很火红啊,火辣辣的,连火锅的味道都出来了!难怪孙绍振批评说:「这样形容,真是对诗圣的亵渎。」而我则怀疑这个历史学者的史识:麻辣料理的主角红辣椒,是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川人用以作火锅材料是在清代以后的事,距此800年前的杜甫时代,何来的「热辣辣的红油火锅」呢? 称「火辣辣的贴身热舞」又如何?

若非百科全才,则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专业,自有成果问世,何必垮界当网红。用时下武术界一句流行语:「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而做学问必须有昔贤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否则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成笑话被淘汰也就必然。胡思乱想到此,一首步韵老杜的打油已成,笑录如下:
今日何时日,奇谈每发生。
门前烦鹊聒,窗后厌蝉声。
传统能颠倒,名篇怎解明。
精神存桎梏,枉自坐书城。
2021年6月11日纽约布克寓居

简介:
唐風,原名陈奕然,千禧年旅美,现居纽约。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中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纽约中华诗词研究班导师、巴黎五洲诗社顾问、上海格律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邪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喜探索辩微,求古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