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张达祎,辽宁人,现居西班牙。喜欢写作、阅读、音乐和阳光。

当你老了
——我眼中的西班牙老人生活
文/张达祎
我有个很大的爱好就是和老人聊天。而西班牙的老人是很多的。下面谈谈我知道的一些关于老人的事吧。
在化妆品店做店员的时候,女经理是个阅尽世情的南美厄瓜多尔人,五十 岁上下,已经入籍西班牙。因为南美很多国家是允许双国籍的,所以她既是西班牙 人,也是厄瓜多尔人。——南美那一堆说西语的国家,在我眼中,差别颇大。厄瓜多尔人口音是颇为柔婉的,而且他们人很干净,又喜欢学习,生活颇为讲究。好多人看南美人都一样,我看就能看出来不同了。比如好些秘鲁人长相就很像印第安人 。而阿根廷人说话,虽是西班牙语,意大利口音颇重。——她眼睛管事儿,哪个客人是吸毒客,对面的公交车站上上下下的哪个是惯偷去掏包的,哪个带着男伴来付账买化妆品的女客(每次男伴都不同)是暗娼,邻里之间的事情,哪个客人什么样 ,无所不知。甚至也会用中文说:“爽肤水”、“面霜”、“眼霜”之类。她对一个经常路过、很少买东西,但是经常和我们搭话的老太太特别优待。
这个老太太穿着整饬,虽然是便宜的衣服饰品,总是简单而且色泽和谐。 西班牙老派的做法,女士无论冬夏都是套装,长袖的上衣、短裙、浅口皮鞋,穿丝袜,背小皮包。她没有那种特别老派的衣装,一般是穿衬衫,半长的裙子,鞋子形状秀气,总体来说,也是符合规则的。背着一个小小的,深紫色的方形小包。不是那种女士皮包,是一个塑料或者布料做的,普通的携带物品的杂物包,大概有巴掌大,呈方形。女性的提包或者手包代表了经济条件和性格,可见她并不是特别有钱或者很喜欢装饰外表的人。我很喜欢看到她,她身材苗条瘦高,很瘦的方脸,面色有点偏白。在欧洲,贵人的颜色是古铜色,穷人和不注意修饰的人,皮肤会白一点 。说白了就是以黑为美。可见她不是有钱人。但是她态度非常温和,也很礼貌。她年约70岁,眉清目秀,略微稀疏的头发很仔细的染成金红色,整齐的梳着,薄嘴唇 ,眼神清亮,笑容有点像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的笑容是像暖水瓶,外冷内热,眼中含着笑意。而欧洲人的笑法是那种夸张的表情,嘴角高高翘起,露出八颗牙的笑法 。她很温柔的问候我们——我的经理和我,店里三四个人,就她和我喜欢和她搭话 。她温柔礼貌的问候我们,说:“你好!你好吗?”我们总是回答:“你好,我很 好。”然后再问候她:“您怎么样啊?”,她也回答:“我很好!感谢天主!”然后看着和她走在一起的一位老者,再看看我们,就慢慢的走开了。和那些同龄人相比,她身材笔挺,腿脚也算是很好的。因为冬天露腿的风俗,西班牙上了年纪的女性,那很多腿脚不好的,静脉曲张、关节炎等等困扰着很多人。经理给我说,这个老太太,她的老伴儿,就是那个脸色黝黑、有点胡子、略微矮胖的老爷子,穿着条纹衬衫和整整齐齐的裤子,总是沉默着和她一起走的老人,得了一种病,他病好了以后,就不记得和她的恋爱和婚姻,两人共同生活的很多年的事情,都让他忘了。 他认为她是他的姐妹。但是接受她和自己共同生活。她也接受了这种现实,和丈夫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我想,她一定很爱他。大概,是老年痴呆症或者什么影响记忆力的病症吧。这真令人遗憾。
她不常买东西,但是我们一样对她很尊重,也高兴见到她。她也高兴看到我们。有时候她会来买点零碎东西,我感觉其实可能她不需要买东西,但是为了让我们和店里都舒服一点,所以特地跑来消费一点。哎,那有什么。我们是做着卖东 西的工作,可是我们也是人啊。除了好好工作,给公司增加业绩的追求,我们也是 人,也有爱人,被人所爱的追求啊。
她有一次拎着一团毛线,和一件织了一半的毛领子,给我们看。说:“你 看,我买了这样的塑料袋,这样把织物装起来,就是个很漂亮的礼物啦!我要把它送给侄女!”她特地去买了一些透明玻璃纸样的塑料袋,就是为了装自己的手工制品。她打算给我也制作一个毛领子,就是一条毛线织的长方形,可以绕着脖颈一周 ,然后用同色的扣子扣上。她让我挑颜色,说:“我已经给她(指的是我的经理) 织了一条了。你喜欢什么颜色的领子啊?”我有点不忍心70岁的老人家,老眼昏花的还给我织东西,我就说:“哎呀,我喜欢的那个颜色,我不会说啊。我等回去好好想想。真的多谢您了!”她后来还有一次拿了一种很细的紫色线给我瞧,问我喜不喜欢。我自然回答,我喜欢的是另外一种。如此一推六二五,后来,天也热了, 我终于把这个毛线领子的事儿给拖黄了。其实,没有毛线领子有什么关系啊!我很高兴看到她,而她经常走过来让我看到,还那么温柔的祝福我,那就很够了。哎, 生活并不是令她非常幸福,但她尽力让身边的人非常幸福。
老外是没有“孝道”一说的,而且子女也没有逢年过节必须回家的压力。 不过,大部分人,和中国人有点像,逢年过节还是尽量举家团聚,如果老人有病或者有事,也是家里几个儿女、或者亲朋来轮流照料。也有那种妈宝男、女,二三十岁的年纪,还吃住在父母家,洗澡之后,毛巾衣服一堆,都等着老妈收拾。连个煎鸡蛋都不会自己做。也有那种早早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听老华侨讲,老外也有啃老的。就是,有人抱怨说,儿女们来拜访,走了以后发现, 冰箱里,火腿没有了,香肠没有了,奶酪也没有了……哈哈,这都是挺贵的菜啊。 然后,年轻人,房子不大,就一个房间。等到春天,就把冬天衣服塞进一个皮箱, 拎到爸妈家。然后,把夏天衣服拿回来。秋天再做同样的事情。很简单:家里太小 ,放不下。
有一天,新冠疫情期间,我上街去办事,在银行排队,我后面排队的是个老太太, 她求我:“姑娘,等下我取钱你陪我行不?我看你模样就是个好人,你陪我呗!”我就答应陪她,那算啥啊。结果,赶上小概率事件,机器不出钱。她说 :“那会不会扣我钱啊?我这平时都是我儿子给我办的,他是个警察。我今天寻思那化妆品店打折,我去买点香水,便宜,然后取点钱,咋这样了呢?”后面排队的人说:“太太,你得把这个机器号抄下来,回去让你儿子上网问他们,是扣钱了, 还是没扣,这50块钱到底怎么了?”她问我借笔,我没有,我现跑出了银行,上附 近的水果店,找熟人借了一根圆珠笔,她就给这个号码抄上了。然后,我就陪着这老太太一路走,我看她拎的香水也挺贵的,怕她八十多岁的人出点啥事,我就陪她上公交车站等。这附近有6路,有78路。6路车5分钟一趟、10分钟一趟,78路车要好久才才来一辆。她要坐的就是78路车。老太太用手机查一下,最近的一趟车,要38分钟以后才到,她就直说:“哎呀,姑娘,你走吧,我一个人等就行。你去忙吧! ”其实我能看出来,她可乐意我陪她唠嗑了。我就说:“没事,我不着急。”她啊 ,倾肝吐胆,什么自己事都跟我说了。说,我家住哪门哪号,我叫啥姓啥,我几个孩子,我自己一个人住。我这疫情啊,就寻思,我不怕死,我都84岁的人了,这苦 了你们年轻人啊。我垃圾都分类的。这新冠疫情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你看那么多 排放进大海的污水、丢弃到大自然的垃圾……你这个闺女心眼可真好使。你随时可以上我家找我。……她穿小花衬衫,西服裙子,西服上衣,戴着紫水晶石头的项链 ,手上戴手链,衣服上还别的胸针,老派打扮,出门拎小皮包,穿皮鞋。典型的西班牙人长相,椭圆形的脸,大眼睛大鼻子,眼角、鼻子旁边有很深的皱纹,皮肤金褐色,可见她生活条件还好,有条件去晒黑,在这晒黑是经济条件好、生活有品位的标志。不过,她要不说,真看不出像84岁了。我就陪她唠嗑,我说这疫情都会过去的。我也在家憋闷得不行了。一个月才出门一趟。我说:“我平时可注意垃圾分类了。就算是个棉签,我也是把棉花揪下来,放可降解垃圾里面,塑料杆子放包装塑料那边。”她点头赞许。夸我好啊。我还说我读书,写文章什么的事情。总之就是东扯葫芦西扯瓢,闲聊天消磨时间。不在于说什么,在于“陪着”。我陪老人有经验,那就是,最忌空场,海阔天空,说点什么都行。等来公交车了,送她上车了 ,还跟她挥手呢。她肯定对我印象老好了。闲聊天的时候,我给她提醒说:“人家一看您这个化妆品店的包装袋,就知道里面是值钱货,您抱好了,别让人看见。包也放胸前,别放旁边(车上也有时候会有小偷)。”她点头答应。说:“你咋这么 懂事呢?”我说:“我不是懂事,我是生活教会我的。有时候我自己吃亏,有时候 人家吃亏我看见了,我就学会了。”她点头。她那口罩老往下滑,我老给她往上戴 。要不,露出来鼻子就不安全了嘛。挺好的一个老太太。总是说:“哎呀闺女,谢谢你陪我啊。你心眼真好使啊,老天保佑你啊。”我说:“那算啥,谁家都有老人 。愿老天保佑你和家人啊!”
能看出来,这是个很典型的空巢老人,子女住得不远,能照料生活,但是日常都是自己一人过的。没有老伴。她身体条件还算是好的,走路膝盖略有点僵直 ,但是还算是腿脚利索的。
和中国人一样,父母是很高兴子女经常回家看看的。有个家庭,做婆婆的 ,每到周末就念叨。上周是你们去岳父母家了,带了娃,这周末该来我们这了。然 后婆婆就会烤个蛋糕——多年以来,周末烤蛋糕乃是这个家庭的传统,吃不了,分送亲朋邻居,几乎成了例了。倒不一定是特别喜欢吃甜食,乃是一种生活习惯吧。 但是,能按照这种期待做到的子女毕竟是少数。年轻人一般喜欢喝酒、跳舞、烧烤 聚会等等年轻人的娱乐活动。
有很多很多的老人空巢,无人照料陪伴。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有雇佣家政人员陪伴照料,或者是有钟点工上门做家务。大部分的人都要自力更生,照料自 己。比如,我就知道有个家庭,儿女成行,都是些收入不低的中产阶级,其中一个住在老宅的儿子就是晚班急救医生。他每两天值班一次,这个晚上就雇佣一个女工 来陪伴90岁的老母亲。他们虽有钱,把工资却压得很低,也不给保险费、雇佣合同什么的。就这样压低了价格,一个月也需要付出600欧元的工资。这个医生和这个女工的工作时间是一样的,他的收入是2000欧元一个月。清扫卫生、熨烫衣服和做饭总之各种家事,早先的价格是10欧元/小时起步,根据所在的区域,比如,如果在平民区,那一个小时10欧元左右是时价,而如果在富人区,都应该收费在12欧元 ,甚至14欧元1小时。这是2010年左右一个非常高明的清洁工、家政人员给我讲的 ,她在很多地方做家政,这种按区分收费的规则就是她说的。但是,这之后的十来年,西班牙经济低迷,工资大概也没涨上去吧。我认识的一个退休军官,他拿最高的退休金,2500欧元,收税交500欧元,到手2千欧元。而很多人是没有这么多退休金的,2018年,马德里大区的低保线是7千多欧元每年,六百多欧元一个月,就是说,一个普通人,最低生活保障也需要花这么多钱。一千多的退休金,吃穿花用怎么的都得几百块,所以,钟点工、家政人员、保姆也不是人人都能雇佣得起的。
我知道,有个极富有的上流社会名门,老两口就雇佣了7个人伺候生活。 贵妇人有侍女,一家男主人有男仆人,有园丁、有司机,还有3个厨师,擅长做世界各国的美食。这贵妇人的侍女是要24小时随时待命,侍奉她照顾她的,因为这个雇主她是个半瘫痪病人,半身不遂。随身侍女每周只有4小时自己的自由时间。吃 用和雇主一样,吃得非常好,住就住在女主人的房间里。年轻美貌的侍女,在老而 且病的女主人面前,受气自然是难免,不过可以拿很多工钱。她一年拿14个月的工 资,每个月的工资最开始是1500欧元,后来涨到了2千欧元,最后是2500欧元。就 是说,她不眠不休,整日照顾一个极难伺候的雇主,每年能拿到3万欧元。在十几 年前,这是极高的价钱。这一对富家老人,有着很多的钱,很多佣人伺候,一个佣人就需要付一年三万,他们养了7个……可见有多少钱了!儿女们基本不来。一直 到死,陪伴在身边的还是侍女、男仆。等他们死了,儿女们就都来了,争抢家产, 打破头的争名夺利……电视剧一样。富贵令人羡慕,炎凉令人慨叹。
而养老院也不是那么好进的。我的一个华侨老邻居,儿女散居在天涯海角 ,老来丧偶,而他虽各种外语颇佳,又不习惯跟着儿女去新的国家开始新的生活。 于是儿子飞回来西班牙,给老人安排到老人院去。他是天主教,于是,也就顺势给他安排到了天主教办的一个养老院。收费也不便宜。住了几天他就回家了。跟我诉 苦:“他们一点儿没爱心,冬天那房间都没暖气,我洗了澡,能暖和1小时左右, 之后又冷了,住不得。”于是,还是住在多年来习惯的老家里面,每周两次来个钟 点工,收拾2小时做家事。我帮他买过两回菜。他委托我买菜都是些:速冻饺子、 包子……他就自己吃这些。家里那副没有女主人照料的样子,真的挺惨的。他没有养老金,生活费全仗着儿女支援。有儿女支援尚算好的。要是儿女不管可怎么好啊 。那就真的只能吃社会救济了。老来丧偶的苦难,无论中外都一样呀。
我的熟人堂A老人,是个非常令人尊敬的绅士。人家尊称“堂”那意思是 “大人、贵人”,您看,《唐璜》是“堂”,《堂吉诃德》是“堂”,都是贵人。 意大利黑帮片,那就更了不得了。整个黑手党里面,只有一个人能称“堂”,就是老大啦。他一生未婚无子,存了一个房子,在老家。他曾给我说:我老了,如果有 个天灾病业的,需要钱,我就动用这个房子。他住荣军院宾馆。这个地儿只有军人 、军人家属能住,所以,当然他是个退休军人。全世界的军人、军属都能住,其余 的人给钱也不能住。一楼咖啡馆,二楼餐厅,都对外开放的,三楼是图书室,四楼及以上是住宿区。这个建筑是个古迹,有雕花玻璃天窗和古代刀具、宝剑等等非常古色古香的装饰,甚至还有一具骑士盔甲。真正的地地道道的军人文化中心。他在这里一住三十年,熟到能把每周的菜谱倒背如流(每周都一样)。熟到知道每个住客的年纪家事。年纪大了,在街上摔了一跤,伤了肩膀。于是这里就不让他住了, 怕老爷子出事儿,建议他搬出去。平时他基本不出门,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算, 中午去餐厅吃个正餐,下午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吃个点心。不必吩咐,酒吧服务员就给他端上来一杯牛奶和一袋没有咖啡因的咖啡粉、糖粉,让他自己冲泡。那种没有咖啡因的咖啡,有人喜欢咖啡机器打的,他就喜欢那袋泡的。在几顿饭之间的时间 ,他就去图书室打发时间。平时的脏衣服脱下来,都是由收拾房间的服务员带走洗熨的,带回来的时候叠得好好的放在床上。他每次都给5欧元,10欧元算是洗衣服 钱。老派,穿背带裤子、白衬衫,西装外套,软底皮鞋。自打80岁这一年,摔伤了肩膀,这个宾馆不让他久住了,那就得找辙搬出去。租房子雇人照料还是去养老院 ,或者去老家依附于侄女一家,就是个问题了。因为侄女一家住在老人的房子里, 所以,二十多家侄男外女之中,也就他们和他最亲近。跟中国人规矩一样,谁拿家产,谁养老人。房租是一大笔钱,你白住着房子,就等于老人一个月贴补他们一笔钱,那就自然得对老人好些。这侄女夫妇每年很多次从老家飞来看他,给他买衬衫 、袜子、裤子等等,添补杂物。但是,侄女婿,尽管照顾老人病中尽心尽力,给他切菜,给他喂汤,给他按时吃药擦嘴,翻身洗澡,却说:“你老了应该去住养老院 ,不能来和我们住一起啊。”——听了这个话,再搬去住也没意思了。再说,即使是故乡,30年没有去生活过,仅仅是亲朋中有人去世会走一趟,也很难生出一种亲近之心。后来,几经周折,堂A老人搬去一个中等规模的养老院去住。
这个养老院的条件不错,每人住个单间,有桌子、椅子、沙发、单人床、 衣柜的房间,自带能淋浴的洗手间。早上,服务人员过来帮着老人刮胡子、淋浴, 然后他下楼吃早饭。饭后是做智力游戏和健身时间,智力游戏是很简单的,比如, 一张纸上讲一个简单的故事,然后提问几个问题,都是文中涉及的。借此锻炼头脑。或者, 是一篇子谚语,或者缺上句,或者缺下句,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看看是不是还明白,语言和记忆能力怎样。健身就是一个大房间,一个健身教练领着一圈老人 ,做些,举起木棒、抬手、踢腿等等的简单动作。他的侄女还给他买了电视。健身之后回房间,就看电视。房间里还有电话、床头有唤人的电铃、有冷热风。如果一年四季不出门,都待在室内,那就是恒温的。中午1点钟,轮班吃午饭。饭菜很家常,和西班牙大多数家庭一样,两道菜和甜点。因为养老院人多,也有一拨老人是 中午2点钟吃饭的。饭菜没有餐馆那么浓油厚味,而是清淡家常,是做给老人的吃 的。饭后午睡,醒了时候,要是他没想起来去楼下,也会有服务人员提醒,说:A 老爷子,您去楼下吃点心吧!于是,他就起身,坐电梯下楼,吃一杯果汁、一份牛奶咖啡、一块点心的下午茶点。年纪大了好忘事儿,有时候,他吃了,回来了。然 后,刚才是玛利亚过来提醒他的,现在露西亚又来提醒一遍,您得去吃饭啊……得 ,老爷子又下去一趟。这时候,就有人提醒了,说:哎呀,您刚才吃过的啊!我给您摆的吃的啊!……才想起来。很多老人都需要借助于助步器,或者坐轮椅。所以 ,遇到饭点儿,那看,宽大的三部电梯前面,轮椅排长龙,服务人员就一个个把轮椅顺进去,或者拖出来,安排人上下。养老院接待亲友探望,不过,有时间限制, 下午4点到晚上8点为止。他是7点吃晚饭那一拨人,于是, 我最多也就是4点到7点 能探望他,别的时间就不能去了。疫情期间不能探望,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了。 而他又耳背重听,没法打电话。他的侄女家,由于是至亲,养老院的人定期会拨通 老外微信,视频让他们看看老人的样子,或者录个视频、拍照给家人看。他们会给 我看,因为我和他的侄女一家相处得很好,也像亲友一样。养老院里面有医生,有药房(不过就是个空牌牌,里面没有药卖),有理发店。老人刚去了,理发时候, 打算付钱,还专门去拿了一点现金。而理发师说:您不必付钱,我会把账单记在您名下的。这个养老院为了防止丢钱什么的事情,老人身上是没有现金的,他所有的现金都记住数目,存在养老院某地管理。如果添置了衣服,比如一条裤子,也需要 在门房那里登记,A老者有灰色裤子一条。然后他们会打一条极窄的布条,写有他名字,缝在裤子内裤腰那个地方,这样,洗涤之后,很容易就把某人的衣服区分出来。不会搞错。大的衣服不会搞错,但是小的出错常有,比如,A老人没有睡衣, 但是洗衣服之后,就给他送睡衣,于是他穿睡衣了。之前没有的。而袜子、内衣这种小件衣服丢了很多。哈哈。毕竟,是个几百个老人居住的地方,那事情千头万绪 ,东西太多,错了点也挺正常的……我有一次去看他,他诉苦快被洗衣服洗得没袜子了。于是我买了些袜子送给他。手脚趾甲,手指甲是哪个护工看长了,给他剪。 脚趾甲是那种年高之人,厚得很厉害的指甲,这个就是护士来给剪了。因为这种指甲是需要特别工具和技术来搞定的。养老院一楼有个很大的大厅,连着几个房间, 周围都摆着沙发,沙发前面有桌子。也有些书籍、报刊,不过看着很少有人翻阅。 平时老人们就在这里坐着,消磨时间。看电视,连着的一个长形房间,也有面对花园的玻璃墙,也有人喜欢坐在那里,看小花园的风景,看小花园里面摆着桌子和椅 子。院子里也有些花木。不过,院子很狭窄。养老院外没什么商店、酒吧、有一次 老人A想出门逛逛,兼买东西。可是上了街,也看不见什么地方可以逛,和市中心 中央大街上那荣军院宾馆完全不同嘛。于是他又回来了,而且此后连楼也不出了。
老人A算是生活比较优越而且幸运的一个了,因为这个水准的养老院要1500欧元以上一个月,也不是什么地方收了钱都会好好对待的。他虽没孩子,却有侄女一家给他奔忙,也算是“和尚无儿,孝子多着呢”啦。而那些比他穷的人肯定住不上这样的地方了。而且养老院的生活,有精神生活,有文体活动,那大厅里面没事就安排个节目,这周是桌球比赛,下周是交际舞聚会,还有一次赶上,是个极棒的歌手,配着现场伴奏,给大家唱歌,歌曲极富拉丁风情,很多老人在那看呢。 可以说,这养老院的生活是很尽心安排的。晚上临睡前,有护工来给他带来一杯果汁,一颗药片,他吃了药,喝了果汁,然后护工给他身上涂抹润肤的油或者乳液, 因为老年人很多人,循环不好,皮肤干、脆、容易受伤。而润肤按摩能保护皮肤。 然后睡觉。得到这种照顾的老人是很少的。他住在这里,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算是老有所依了。
西班牙的老人,剪指甲是国家出钱报销的,安排护士上门剪。也有很多人 ,不用这种安排的福利,而是出几个钱,到街头的美甲店去搞定。在西班牙的中国人很多是开美甲店的。差不多每个社区都有美甲店。我觉得有剪指甲这个福利,很人性化,因为老年人,有的眼神不好使,老眼昏花,有人手不便利,有人胖得弯腰费劲,那个,给剪指甲,而且还是专业护士来剪,这个很好啊。我记得我姥姥姥爷都在世的时候,那姥姥的指甲,是姥爷戴着老花眼镜给她剪的。有时候就一不小心 ,就剪到了肉了。所以姥姥就不让他剪了。指甲留着,就等我妈妈去探望的时候给剪。这个要是有专业人士上门服务,多好啊。
西班牙人均寿命长,医疗公费,所以,老人是很多的,算是早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于是,欢迎移民,因为需要年轻人的劳动能力。尤其需要孩子。生娃有奶粉钱补贴。很多老人,由于在家无聊,就去银行,或者医院。银行职员和医 院医护人员一样,都是耐心细致,百问不烦的,所以,其实也就是银发一族去找地 儿聊天,不一定是有事要办,或者有病要看。
想学外语或者文化的人,其实很可以去找老人聊天,他们生活经验丰富, 谈吐幽默,见多识广,而且有时间、有耐心。你学了外语和文化,他或者她也得到了尊敬和陪伴。我们中国人的尊老爱幼,孝顺仁厚是很出名的。有优点要尽情发挥嘛。而且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学了外语,了解了文化,会更好的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也会更好的生活 。爱老人,因为我们都会变老。希望我们用爱,代代相传。希望我们老了,也得到尊重和爱戴。
补记:
在几十年前,中国人还很少,对中国了解不多的时代,关于我们中国人有两个说法在西班牙人里面广为流传。
第一,不要去中国餐馆吃饭,因为肉是切碎了做的,不像西餐是整块的, 能看出来是什么。中餐那放的,不知道是什么肉。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做肉菜都烹饪很熟,是非常干净的,消毒彻底。
第二,中国人是不会死亡的。那是因为,当时出国不易,而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传统。仗着老外看我们长得都差不多,于是,等到张三打算退休了,想回国养老,就把护照卖给李四,于是李四接茬用着张三的名字在西班牙生活。这样习惯之下,老死于西班牙的中国人很少。所以会有这种颇为黑色幽默的说法:中国人是不会死亡的。
所以,那时候退休养老、在西班牙老去的中国人应该是不多的。

(照片说明:是荣军院宾馆的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