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境内,武阳桥,是一座意义非凡的桥,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第九军团进行战略转移,作为首批出发部队来到武阳村,在当地村民的舍身相助下,通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座桥。1996年,原国家主席、苏维埃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杨尚昆视察瑞金,再次来到武阳桥,亲笔挥毫题写下“长征第一桥”五个大字。
武阳桥,是武阳村连接绵江河两岸唯一的通道。只是,原来的那座桥已经不见了。就在原桥址下游约100米处,一座钢筋水泥双曲拱桥雄壮地横跨在河面上,桥墩结实,两车道的桥面宽阔平展。那是1988年,武阳镇人民政府为改善沿河两岸交通而修建的。
那是一座简易的木板桥,全长110多米,宽仅有4米。13个木桥墩单薄地跨坐在河中央,20多块木板简陋地铺在桥墩上,和宽阔的水面以及岸边那棵巨大的老樟树比起来,它显得那样单薄。

▲红九军当年在绵江河渡河的木墩桥
老人的讲述。那时候是半夜,从福建长汀中复村赶过来的一万多名官兵来到这里,队伍后面是随时有可能追上来的敌军。仅凭小木桥那单薄的桥身,根本无法承受一支队伍的急行军。桥上的人多一些,行走得快一些,桥体便摇晃得厉害,一副随时都要垮塌的样子。可是分批过河,速度又太慢。
火把照亮了武阳村的夜空,红军战士的说话声、木桥板的吱嘎声,惊动了附近的村民。一些胆子大的村民循着火把和声响,好奇地来到绵江河边:“这是红军,是我们的军队呀。”1930年8月,武阳区成立,区政府设立在武阳村,下辖石水、武阳、松山、新中、丰田、三坝、肖布、安富8个乡,全区人口2.1万余人。当时仅武阳村便有九百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村民们送出了自己的亲人,如今看到红军队伍,就好像看到了亲人一样。
了解到红军所面临的困难后,地方干部曾光林和邹光林分头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拿出床板、木凳、布包、油桶等物品,用来拓宽加固桥面,帮助红军过河。
村民们没有犹豫,纷纷从家里搬来门板、仓板和床板。一位姓邹的老乡二话不说将一张崭新的婚床搬了出来。原来,他的儿子准备娶媳妇,按客家风俗打制了婚床,刚刚搬进家里没几天。住在不远处的一位老奶奶过来瞧热闹,也连忙颤巍巍地拉住红军战士的手说:“我家还有木料。”等大家跟着老奶奶去搬木料,才发现是老人准备后事的棺木。
村民们和红军战士噙着泪水,将家家户户送出的珍贵木板运到了河岸边。就这样,一座更宽大更牢固更坚实的木板桥搭起来了。红军队伍开拔前,村民们又急急地送来煮鸡蛋、米果、炒豆、花生,塞到战士们的手上。还有的送来草鞋、斗笠和蓑衣,让红军战士带在身上。
可是,大部队过河时,桥身仍旧摇晃得厉害。村里上百名上了岁数的男人,纷纷跳进河中,站在桥身两侧,用身体顶着晃动的桥墩,用肩膀扛着不稳固的桥板,保证部队顺利过桥。还有的,竟让红军战士踩着自己的肩膀渡河。
十月的赣南,天气已经微寒,凌晨的河水浸漫身躯,凉意足以从皮肤沁入骨髓。可是,他们咬紧牙关,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腿站麻了,肩膀磨出泡了,有的人半个身体失去知觉,僵硬得不能挪动。但是没有人喊累喊苦,没有人退出人桥。他们只是深情地望着红军远去的方向,就像是送别自己的亲人。

许多年以后,当年的场景仍被亲历者一遍一遍地讲述,他们讲到有人当完人桥后生病发烧,讲到一处木桩突然折断,把几个撑桥人的腿砸伤了,有人落下了终身残疾。但是,没有人流露出一丁点的悔意。他们只是自豪,只是为自己曾经拼了命的付出感到欣慰。他们,还有苏区时期更多的瑞金人民,谁不是倾其所有地付出呢?据《瑞金县志》记载,当时全县集中新谷5万担,草鞋2万双,被毯3000条,菜干两万多斤送给红军,组织群众为红军运输谷子17万担。每一份物资、每一组数据的背后,都是跳动着的火热的心,都是逃离旧社会奔向新生活的渴盼。
再后来,多数的亲历者都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故事又经由下一代人的口中到处流传。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忘不掉也不应该忘掉祖辈的荣光。因为,一万多名红九军团的战士,是在武阳人的帮助下,顺利到达了对岸,开始二万五千里征途的。2017年夏天,一位空军少将来到武阳桥边,长久地驻足凝望,默然不语。天空下着细雨,在绵江河上点出一个个细密的水波,像他那时的心绪,潮湿而伤感。少将是替父亲回来看望老桥的。他的父亲曾是红军第九军团的一位连长,当年便是从这里渡河踏上了长征之路。老父亲的心中,长久地埋藏着一个秘密:渡河前夕,武阳村有一位17岁的少年非要跟随部队当红军,连长便带上了他。可是后来,在一次战役的冲锋中,少年为保护连长,用身体将他扑倒,自己却被子弹击中头部而牺牲。他永远记得,少年牺牲前大喊的那一句:“保护连长!”
这就是武阳的好儿郎,那样无畏,那样勇敢,那样舍得自己的身家性命。当年,就在渡过这座桥的一万多人的红军队伍中,有七百多名是武阳的青壮年。他们,大多牺牲在湘江战役中。
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寻觅着当年红军渡河的踪迹。人们一遍一遍地探究着,一座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人桥,曾见证了军民之间怎样的鱼水深情?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乡亲,为何如此信任着这一支队伍?如今,时间已奉上了所有的答案。一座永生的桥,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又无比朴素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