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国家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全面实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
1.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1)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2)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投入。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比2012年增长65%,2013-2016年年均增长13.3%。
(3)科技计划顺利实施。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了41184个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课题2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重点专项42个、科技项目1163个。各项科技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作出了统筹部署。
2.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发人员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研究人员总量不断增加,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事业总体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1)研发人员总量跃居世界首位。2016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583.1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标准,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
(2)研发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重为43.6%。
(3)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科学家相继获得一系列国际科技奖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一批优秀企业家迅速涌现,成为引领创新风潮的核心力量。
3.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累累硕果,收获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战略高技术成就瞩目,成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利剑”。
(1)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工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开辟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2)原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基础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3)高技术研发成就斐然。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3颗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芯片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首获“戈登贝尔奖”。
(4)科技成果奖励荟萃。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项成果和5位外籍科技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
(5)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底,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88个,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