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大会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
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
(二)着眼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3年的爆发的非典疫情使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必须要深刻思考和解决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献中完整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首次表述了”五个统筹“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的深刻启示,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和相关改革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时间上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是生动实践。
“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联结了起来。
2003年以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体现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要求的“又好又快”开始较多使用。
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对“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了深入阐述。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针思路的重大调整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认识深化。
(四)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在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随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加深化,党和政府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概括和部署。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这一时期,航空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突破。涡喷发动机“昆仑”、涡扇发动机“太行”、涡扇发动机“秦岭”相继设计鉴定或生产定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