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春雨从夜一直下到天明,在我们前往甲关的途中仍是飘洒着毛毛细雨,对于种茶人来说这雨既宝贵又讨厌,宝贵之处在于,在春雨的滋润下,这一季茶可以延续更长的采摘期,同时还可以茶芽的饱满鲜嫩得到可靠的保证;讨厌的是让採茶人更其寒冷、更其辛苦……
夹关镇四面环山,群山环抱,林木苍翠,蒙水和白沫江相汇于此。在夹门关所在处现今三桥飞跨南北两岸,白沫江贯穿集镇中心,两岸古老高大的麻柳,树荫如华冠般掩盖在江滨的石径上。清明时节正值开花时候,树上垂满如玉铃一般的珠串……
微雨的江滨小路泛着亮光,江中碧波荡漾,不时有人撑着花伞从平桥上走过,映衬着水中的倒影俨然一幅烟雨江南的画图使人心醉。
淡雾中江边的吊脚楼,比湘西凤凰城更多了几分蜀西特有的含蓄,偶尔有三两枝白鹭掠过水面又追逐着飞去;隔岸时而传来几声杜鹃的啼叫,仿佛在提示人们要特别地珍惜这就要离去的春天。此处应该有诗,诗曰:
一、
轻车沐雨别蒙山,古镇雄关云水间。
茶马嘶鸣康藏地,商船载酒夹门关。
千年往事谁曾忆,一缕情思我动颜。
节序清明愁何在?临江把酒自悠闲。
二、
喜雨轻轻洗客程,夹关到处柳青青。
板桥红伞遮佳丽,沫水清波映画屏。
鹭影掠江三两去,鹃声隔岸几回听。
只疑身在桃源里,正好寻沽扣户扃。
当我那位老同学举着他的相机一阵狂拍时,他有几分遗憾地说:“你只提醒我必须带上广角好拍蒙顶山的日出和茶山全景,我其实还应该带上长焦,这里真是摄影的好地方……”
其时我心中正在构思着这样几幅图画,但其间必须要有人的参与,比如在深入江中的小码头上捣衣的身影,夹门关下渡头上送别的情景,这些曾经在此不知上演过多少次的情景剧,应该好好地复原,旗袍抑或是着阴丹士林布上衣下穿湖皱青裙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袅袅地走过平桥走过江滨……这样的诗句脱口而出:
【麻柳吟】
煮酒蒙山尚未忘,夹关到处柳花香。
玉玲满树成珠串,翠叶垂绦可系郎?
无限风情无限意,几多怜爱几多殇?
迎来送往千年事,我亦伤心人断肠。



【麻柳树下捣衣娘】
白沫江清一水长,年年堤岸送行藏。
春衫红映千山碧,麻柳花开满树香。
青柳叶,玉玲铛。谁家新妇捣衣忙。
稻荷满插清明后,收拾心情好摘桑。

在我的一阵胡思乱想中,我们同学一行三人(其他几位早已在一处临江的茶社中斗地主斗了个昏天黑地)已经游走到夹门关处,由此上山就是茶马古道,大约上行一华里处有一座叫做香岩寺的庙宇,守护着过往行客的平安。
站在夹门关前,望远去的白沫江,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调寄【望江南】白沫江头
清明到,冷雨恁添愁。又是鹧鸪啼不断,
水重山隔恨悠悠。心系往来舟。
正凝神处,刘同学招呼我们去夹门关前合影留念,没带脚架,找了位一热心的垂钓者帮忙拍下这难得得回忆:
【留影夹门关】
蒙顶归来饮夹关,邛山雾笼水弯弯。
东风化雨催耕急,远客寻春喜自顽。
难得同窗今又聚,宜斟杯酒一开颜。
浮生七十曾经过,眼底烟云视等闲。

当我们转得来已经感觉到肚皮空空去寻地方解决时突然发现,夹门关真的还没有做好接纳大量游人的准备!仅仅是一个清明小长假,而且是第一天,从我们目测来看,街上也就几十辆车,江滨清净得如世外桃源,但临江的北街上却仅有两家具备接待规模的饭庄,而且我们所去的临江饭店,虽然菜肴的味道风格均还不错,但楼上楼下几十桌客人,居然只有一位大厨在做菜! 在返程的路上我对我同学说:“我准备开始众筹,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来这里开饭馆,还有一个是开一家专门出租旗袍、民国服装和油纸伞的店……这里是个秀民国范儿的好地方”……各位读者不妨看看我后边的图片,我们一行没有模特,我只好去网上求助了,希望读者如果有谁恰恰进入了以下的画面,一定要谅解,本文无任何商业需求。
下面这首诗是这个设想的图解:
【烟雨丽人行】
一律
姹紫嫣红斗浅寒,波光伞影意绵绵。
平桥石径承春色,沐水河街过子鹃。
麻柳添香人欲醉,微风送雨自飞烟。
淮扬未占三分月,应许冰盘向此圆。
一绝
烟笼邛岭雨霏霏,夙夜轻寒入绣帏。
莫道此时无好景,春衫薄袖竞芳菲。
关于淮扬月这里需要注解一下:唐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借明月比扬州之美与繁华……既然尚存一分月色,倦客就斗胆做主送与夹关了,哈哈! 最后希望我的读者有空去去夹关,去细雨中的白沫江畔走走。其间湿润的不光是你的发丝,还有你久居尘市因诸多不顺而浮躁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