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更加感人的乐章
文/张书成
已经有数月我不想说话,也不想写文章了。这倒不是谁批评了我,或者写文章得罪了什么人,而是我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觉得自己渐渐落入了俗套,文章缺乏新意,缺乏对艺术的追求,一般化的文章渐渐增多,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十分不够。
特别是最近读了铜川女作家东篱的几篇扶贫的报告文学以后,那种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同吃同劳动同思想感情的扎实深入生活态度,深深地刺激了我。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需要这样的作品,它能震撼人心,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而我们一些写文章的所谓“作家”“诗人”常常是关起门来创作,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文章少盐没调和,作品在群众中就象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大海,连一点涟漪都没有,甚至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尽弄些穷嫌富不爱的东西,还在哪里怨天尤人,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不能不是一种作家的悲哀!如果这样,我们还是歇笔算了!回家去养猪养鸡更好些。

反思自己,三年多来有如下之咎:
定位太低。为什么写作?是打发时间,还是觉得无聊?甚为心里有话想说而无处可说,只好诉诸笔端?这些可能在自己的写作潜意识里都有,并且觉得以前为生存为生活而奔波,业余的文学爱好顾不上,现在有时间了,有精力了,就拾起来重温旧梦,也为家乡做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但真正的还是没有把写作与家国情怀挂起勾来,与国家的大改方针政策挂起勾来,与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融入在一起,只是写些小不点,小情绪,小见识,谈不上大手笔,大写意,这在许多文章中可见一斑,如《小溪》《观树》《看云》等等,并且自诩为“小溪虽小,但清澈见底”,这是自己的文学创作致命的缺陷——定位低决定了自己的目标小,目标小又决定了自己弄不出大文章——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份量的大文章,仔细想,小溪流哪有江河湖海的波澜壮阔?哪有震撼人心的惊涛拍岸?不是一回事啊!

格局太小。前前后后,三年多写了近300多篇散文、随笔,也有几百首不是诗的“顺口溜”,也上过报纸、电视、平台,但真正的好文章屈指可数,寥寥无几,也有朋友和乡亲阅读点赞,引起一些议论。回过头来看,圈子太小,格局太小,除了家乡圪崂,就是古镇棣花,至多是丹凤商州,可谓井底之蛙,缺乏广度,深度,所写的尽是当地的奇人轶事,缺乏生活中深层次的探寻和思考,与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大格局相差甚远,就这,自己有时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人常说“小炉匠开不了大瓜子铁”,就是自己的目前写作状态。

缺乏艺术追求。艺术无止境,自己从小辍学,小学只念了四年半,初中上了两学期,加上师范两年,总共还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先天性的读书不足决定了自己的艺术修养极差,仅凭爱好和自学断断续续地学了一些,但与文学创作的需要相差甚远,可以说先天不足。所以,写的东西全是原生态,实在谈不上艺术,谈不上技巧,可没有艺术没有技巧那能在艺术道路上走远?“狗戴罐子冒碰”的好事怎么能回回让我碰上?所以,这方面的缺陷日渐突出,创作遇到了“瓶颈”那是必然的了。
问题很多,让我忧心忡忡。
怎么办?怎么办?……无数个怎么办占据了我的心,让我食不知味,寝不安席。
苦闷归苦闷,思考归思考。没有人来指点迷津,出路还得靠自己,破解瓶颈,杀出血路也是靠自己——

重新定位。虽然年龄渐大,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但活一天,总要奋斗一天,努力一天,不放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要确立自信,相信“天不负我”,向更高的目标瞄准,向更远的目标瞭望,把目光转向远方,转向天空,转向大海,不看脚面那一亩三分地,如果写家乡,也是把家乡作为整个国家的一个部分来对待,而不是狭义上的家乡,把家乡融入社会的大格局。
调整格局。过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小溪山泉,少见江河湖海,心中无大局,难有大手笔,岂不知格局决定命运,格局大了,命运也许就转机了。特别要改变哪种“别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的孤芳自赏状态,多听批评意见,多向高人名人请教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创作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但如何调整,还待再深入探讨。

多读名著。名著是文学作品的精华,是作者最好的教科书,今后要精读、细读、反复读,细嚼细咽,入脑入心,吃透本质,掌握要领,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更不能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力争在人生的有限时间内,放射出自己的光和热,谱写出比较感人的乐章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当代陕西》、《教师报》、《农民日报》、《法制周报》、《商洛日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数百篇(首),部分作品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2019年7月,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散文集《棣光细语》,另有《岁月》散文集正在筹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