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铁营街道小林剧社推出
大浪淘沙
1930年,鲁迅先生在《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一文中这样写道:
因为终极目标的不同,在进行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用鲁迅先生这段话来形容13名“一大”代表后来的人生选择与人生轨迹,再合适不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
1923年陈公博脱党,
1923年李达脱党,
1924年李汉俊脱党,
1924年周佛海脱党,
1927年包惠僧脱党,
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
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
最先与共产党分道扬镳的是后来做了大汉奸的陈公博。
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乱,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陈公博不顾党组织决定,公然写文章支持陈炯明。党组织让他去上海回答党内质疑,他不去;让他去苏联,他也不去。1923年,陈公博赴美留学。到美国后,他接到消息说党中央决定让他留党察看。陈公博在《我与共产党》一文中轻佻地写道:“我不觉好笑起来,我既不留党,他们偏要我留党察看。反正我已和他们绝缘,不管怎样,且由他去。”1940年,陈公博投入汪精卫麾下,成为一名可耻的汉奸,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同样成为大汉奸的还有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1924年,周佛海发现跟着国民党混才是飞黄腾达的捷径。他写下一纸书信,声言脱离中国共产党。此后,周佛海追随蒋介石,青云直上,成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历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抗战后期,他见日本人大势已去,又转而为军统服务。抗战胜利后,周佛海被蒋介石特赦,死刑改为无期徒刑,最终瘐死狱中。
李达、李汉俊也在“一大”召开后的几年,相继脱党。他们二人虽然未失大节,却把个人义气和情绪凌驾于党的组织原则之上。李达、李汉俊学究气十足,恃才傲物,脾气执拗,与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脱党宣泄一时之愤。
1927年12月17日,李汉俊被武汉军阀胡宗铎逮捕。被捕仅仅4个小时后,李汉俊便被杀害。后来,陈独秀感慨说,李汉俊一直主张只能搞合法的马克思主义活动,不要搞革命活动。可是,“蒋介石连这个合法的人也不允许他存在,必杀之而后快。”
张国焘,这位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与其说是被党开除,不如说是他选择了叛逃。
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投奔了国民党。
1949年,张国焘逃到香港,1976年死于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养老院。晚年的张国焘,生活困顿,以给出版社写回忆录换取生活所需。回忆录中的张国焘,作为“一大”主持人,曾站在了1921年7月这个开天辟地时刻的历史舞台中央,鸿篇大论,侃侃而谈;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曾骑着高头大马,接受全体政治局委员冒雨接出三里的迎候,风光无两……
然而,张国焘的风光之下,是个人权欲野心的膨胀。最终,他抛弃了自己的信仰,背离了自己的组织,从此走向了中国革命的反面,成为一个可耻的叛徒。
当然,有退伍,有落荒,有背叛,更有坚守与牺牲:
1925年王尽美牺牲,
1931年邓恩铭牺牲,
1935年何叔衡牺牲,
1943年陈潭秋牺牲。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遭遇的是世界政党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境遇,清党、屠杀、围剿、长征、抗日、内战……“一大”结束的28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没有哪个政党,遭受过中国共产党这样炼狱地火般的考验。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最终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走上了天安门城楼。
南湖一叶小舟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时,全国党员不过几十人。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一路艰难险阻,一路血火风霜,共产党人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成与败、忠诚与背叛、坚持与放弃的考验,有人掉队,有人背叛,有人牺牲,更有人坚守。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淬炼成了一支“纯粹、精锐的队伍”。
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一支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的队


播讲人白鸽:原名:郭辉,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喜欢读书和诵读。参加了话剧《天使之歌》和情景剧《清明情》的演出
播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