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15)
小艇载着满舱的欢歌笑语,轻轻划破平静的河面,顺流向下游飘荡而去。
马达只开到了最小的怠速,河面上回荡着轻柔的“突突”声。大概是善解人意的驾驶员也想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吧。
船行不到二千米,我们便来到了资江一桥的下面。我还是第一次从大桥的底下往上看,觉得有点新鲜。
有人说,一桥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线的码头,还有汽车轮渡。
码头是什么样我确实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轮渡我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
资江一桥是1960年就开工了的大桥,也是邵阳市在资江上的第一座桥梁。
但是施工进展甚慢,一直磨磨蹭蹭地建到1968年的12月才通车。
不能不说这差不多创造了国内四线城市建桥史上的“奇迹”。
一座仅为三车道(中间一条属于“潮汐车道”),两边人行道不过1.5米,建造难度并不是太大的桥梁居然修了一个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八年的抗战时间。
这中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国内生产力的严重摧毁的因素不能排除。
资江一桥对解决邵阳交通瓶颈的作用至关重要。
以前没有桥的时候,从邵阳沿湘黔公路去隆回洞口和城步绥宁,去云贵川甚至下广西,车辆必须从这个渡口过轮渡。
我就坐在车上从这里的轮渡过过河。

记得轮渡的大船上能上三到四辆大客或大货车。(那个时候基本没有小车)
轮渡沿着一条粗大的钢缆行驶。几个船工用杂木的手柄卡在钢缆上用力地倒退着拖,退到船尾再回到船头接替倒拖,大船就慢慢地前行了。
那是一种很是笨拙落后的交通方式。好在那时的人对出行的要求甚低,几十公里的地方一天可以赶到就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为了提高道路交通的效率,在轮渡的码头又搭建了浮桥。
浮桥是用十几条趸船链接而成的。

每当上下游有船舶要通行,等到待渡的船只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浮桥就会断开,让船只通行。然后再联接。
当年年少的我也怀着好奇的心情从浮桥上面走过几个来回。
当然这种猎奇的举措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每当有汽车从浮桥上驶过的时候,浮桥就会大幅度地上下摇晃,会骤然让人心里害怕和担心。
我就看见过挑菜进城去卖的老头老太太,几次都差一点被晃得掉进了河里。幸亏有好心人及时把他们扯住了。
如果前后有好几辆汽车通行,浮桥上下左右的晃摆就更剧烈了,常常能引起行人特别是女人孩子刺激的尖叫和笑骂声。那场景也挺有趣的。

浮桥当然是单向通行,桥的两端都有管理人员。当对岸的车辆在通行的时候,河这边的车辆只能排队等候。然后码头管理人员再放行这边的车辆。
现如今,邵阳市的交通已经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早已建成了现代大交通的格局,即使是放在全国层面来看,邵阳的交通也是名列前茅的城市。
邵阳市已经在资江和邵水上修建了十余座造型各异、宏伟美观的桥梁。

古城宝庆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桥梁城市。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交通出行。
而这些桥梁中,从建设到通车,施工工期最短的一座桥仅修建了几个月。这又不能不令人感叹。
这时候有人指着一桥下面一块平缓的坡地说,你们看,那么好的一个码头就荒废了。

他说他小时候在这一带住过,那个码头叫做“和尚码头”。
我愣了一下说,怎么又冒出来一个“和尚码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和尚?快说说,这中间肯定是有什么典故。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