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明海
我的儿子刚过完六岁生日。说起儿子让我高兴让我忧,并不是因为他淘气让我惧怕,而是他的问题太多,让我“不堪重负。”这以前,我在几篇文中都曾提到过。从儿子两岁会说话,就开始问得我张口结舌:“爸爸,为啥你比我高?”“我比你大?”“为啥?”“我比你出生早。”“为啥?”“我比你年龄大。”“为啥?”“我比你出生早。”“回答过了!”儿子开始发火了。每当这时,我也发火:“别问了,我就该比你大。”儿子看到我的脸色也就不再问。儿子三四岁时的问题就有一定的知识含量了。“爸爸,大熊猫生活在哪?”“南方。”“为啥?”“南方暖和,有竹子。”“为啥?”“竹子长在南方?”“为啥?”“冬天,北方太冷,竹子没法生长,熊猫要吃嫩竹叶。”“为啥?”“嫩竹叶好吃,香。”“为啥?”“南方暖和,空气湿润,适合竹子生长。”“为啥?”“南方是亚热带气候。”“为啥?”“你听不懂。”“为啥?”“上了学你就知道了。”“为啥?”“书上有知识。”“为啥?”“书上啥都有?,以后要好好学习。”“为啥?”“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掌握知识,你就懂了。”“为啥?”“人人都得学习,不学习就会成傻子。”“为啥?”“知识就是力量。”“为啥?”“傻光山你见过吗?就是不爱学习才变傻的。”儿子今年五岁时,问题也有所变化,不再打破砂锅问到底,似乎更难回答了。“爸爸,海大还是河大?”“海大,河水最后都汇入大海。”“海大,洋大?”“洋大。”“为什么洋比海大?”“这是自古形成的,不为什么。”“哪为什不把‘海’叫‘洋’?”“换换也行,不过别人都这样叫,咱们也得这样叫。就像‘狗、猪、兔……’为什么不叫‘人’。”“这是谁给他们起的名字?”“仓颉。”“仓颉是谁呀?”“仓颉造的字。”“仓颉造的字跟谁学的?”“自学的。”“那我也要自学成才。”“是的,只有自律的人,才能成才。”儿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看到我查字典,很是好奇,也想跟着学。儿子的学习欲望还算可以,2020年春节假期就已经学会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不会的字自己就去解决了。为了不让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吃紧,我也是“提前下手”——预习一年级上册课本。可是问题也接踵而至。儿子就开始和我聊“粽子”,聊“屈原”;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聊李白;聊“吃水不忘挖井人”,聊毛主席;聊“三字经”,聊“百家姓”。……我替儿子高兴,我也替自己担忧。等儿子再大些,我该怎么办?显然,我的步伐赶不上儿子。看来,我也要加快步伐学习、充电,不能让儿子把我甩得太远。“活到老,学到老”应该就是这样得来的。2020-7-16
作者简介:李明海,东明县一实小语文教师。一直奉行:“教书先育人”的人生信条。热爱山水,喜爱传统,只有传统的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