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二十一

兰 州 的 端 午
文/森严

一年一度端午至,艾声朗朗粽香溢。
孟夏之季,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悄然而至。它如同清明、中秋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虽地处黄土高原,且回藏维蒙等少数民族聚居,然而,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衷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南方各地。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的家乡兰州,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每年的端午时至孟夏,城南兰山和远郊榆中县南的兴隆山一片葱郁,新鲜的艾草正好长至三、四十公分高,五月初四这天,郊区的农人一大早上山割下艾草扎成小把,次日便挑进市区售卖。端午清晨,户外小贩那洪亮的带着浓郁兰州口音的叫卖声“艾了!艾了!艾了!”不绝于耳,这声声的“艾了”提醒着人们又是一年端午了。老人们一大早出门,上市场买菜的同时便会买上几把艾草回家,挂在门沿之上,以图吉利。此外,端午前,街市或公园广场,但凡人多的地方,售卖香囊、荷包的小贩随处可见,手持的架子上花色式样繁多,香气扑鼻。家中有孙儿的爷爷奶奶,往往会在早晚外出买菜或溜弯时,会选上一两个香囊荷包,回家给心爱的孙儿戴上。还有的人,也会在端午之际,选购一些香囊,挂于家中的衣柜里,让囊中散发的“药味”香熏衣裳,防止虫蚀。

端午来临,最具象征意义的还是这吃粽子蒸粘糕了。过去,物质匮乏物流也欠发达,粽叶较缺,所以很多人家会用糯米拌红枣来蒸粘糕,蒸出的糕粘性十足,切块浇上蜜汁或糖水,柔筋柔筋的很是好吃。由于粘糕的“粘”字与“年”同音,很多人喜欢将“粘糕”称为“年糕”,吃了它意喻年年兴旺步步高升。今天,物质匮乏早已成为历史,端午节倒成了天南海北展示粽子的“竞技场”,兰州也不例外,甜的咸的,荤的素的,三角的枕状的,一应俱全;大到商场超市,小到甜食店或街头小摊,想吃什么均可买到,省了忙碌族很多功夫。当然了,也有很多人家特别是早年“支援大西北”北迁而来的移民,更是喜欢自己包粽,享受端午制作美食带来的快乐,更何况南方人善做米食,这小小的粽子,自然成了思念家乡展示家乡风味的大好平台。谁都知道吃粽子是纪念楚人屈原,但对移民他乡的人来说,小小的粽子不仅如此,它还承载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说到纪念屈原,如今有条件的地方都会举办龙舟赛事,节庆之际,正好把地方很好地宣传了出去。也许兰州“条件”不足吧,虽有黄河相伴,但水流湍急无法在大河上赛舟,市内又缺乏一定面积的水域,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兰州从未举办过龙舟赛事。龙舟赛的精彩只能在电视上观看。虽然缺了龙舟赛,但人们对端午的兴致却一样也不比南方水乡差。过去条件艰苦,端午过的简单,大多蒸蒸粘糕。而今,生活富足,端午的意义不只表现在吃上,更多的则蕴含着家人团聚的亲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满桌精美的菜肴和粽糕,孙辈们戴着好看的香囊给老人们卖萌撒娇,幸福的画面尤如初夕团圆之夜。
时代变迁,端午也为人们互道安康,祝福吉祥,提供了良机。节日之际美图美言如纷飞的雪花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飘飘洒洒,虽然大多是网上“抄袭”,但内涵丰富,文字华美,无不寄托着对亲人朋友的牵念。
年年端午年年过,它传承着中华悠久的文化,也展露着平常人家的生活,平淡中不乏精彩。这就是家乡兰州端午的情景……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