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神童结局
文/朱双顶
自古英雄出少年。《世说新语》中就讲了一些神童的逸闻趣事,而这些神童长大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不妨来看看。

孔融的父与子
东汉末年的孔融,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能诗善文,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世说新语》中就讲述了孔融儿时的这样一个故事: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来到洛阳,去拜访声名远扬的官员李元礼,而李家大门非名士及亲近的人是不得通报的。这一点也没有难到聪慧过人的孔融,只见他来到李家门前,竟对着看门的差役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请通报。”孔融就这样轻易而入。李元礼一看是个素未谋面的小孩,感到很好奇,就疑惑地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啊?”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从前我的先祖孔子,曾向您的先祖老子(李耳)请教过关于礼的事情,后来孔子将老子尊奉为老师。我和您家是世代交往的啊!”说得在座的宾客是满堂喝彩,认为这个孩子了不得。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讥讽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回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是呀,您说我是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不一定有出息,那我就回你一句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了。弄得陈韪尴尬地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孔融自小就聪慧过人,胆大作为,也表现出锋芒毕露之个性。结果是长大后,养成了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最终因触怒了时任丞相的曹操而被杀。据说,曹操是借孔融的“父母无恩论”之由将其杀害的。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是为情欲发耳!之子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说,子女对于父亲,根本不算什么,只是父亲情欲的结果;子女对于母亲也不算什么,就像是暂时寄在花瓶中的东西,一旦离开就什么关系也没有了。
孔融的两个儿子也不比父亲差,是长松下当有清风,只可惜因其父而株连被杀。孔融被抓时,内外无一人不惊恐,而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只见他们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的一样,依然在玩喜欢的琢钉游戏。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只加在我一个人身上,这两个孩子能不能放过?”没等使者说话,两个儿子就走上前,说:“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里,还会有完整的鸟蛋吗?”这就是“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出处。

徐孺子与钟氏两兄弟
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追求巧思妙谈,也影响到孩子身上。《世说新语》中也讲述了两则这样的故事。
话说东汉时,有一高士贤人叫徐孺子,自幼就有过人的才智。在他九岁的那一年某一天,跟着玩伴在月光下玩耍。这时侯,有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指着天上的月亮对他说:“如果月亮上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会不会变得更加明亮?”对于这么一个十分棘手、就是大人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徐儒子顷刻间轻描淡写地就化而解之,他说:“你说的不对,这就好比人的眼睛有黑眼珠一样,如果没有这东西,人的眼睛会漆黑一片。”原本遥不可及的道理,瞬间就被他化抽象为具体而解决,令人心悦诚服。
长大后的徐儒子,果然成为“人杰地灵之典范”。他一生博学多识,淡泊名利,不离劳作,屡次拒绝朝廷及地方的征召,终身未出仕,被世人称为“南州高士”。徐孺子因王勃的《腾王阁序》而流传千古,而腾王阁也因徐孺子的志德高洁而闻名于天下。
三国时魏国的太博钟繇,是名扬千古的大书法家。他的两个儿子也是非常了得,长子钟毓,十四岁就做了散骑侍郎,历任黄门侍郎、青州刺史、都督徐州与荆州诸军事、廷尉等职;次子钟会,与邓艾同为灭蜀的主将。俩人自幼就机灵敏捷,但又各有个性,《世说新语》中就讲述了他们幼时的一个故事。
钟毓与钟会俩兄弟,很小的时候就美名远扬。十三岁的时候,连魏文帝也听说了他们的事,于是就下令召见了他们。在面见魏文帝时,钟毓很是害怕,吓得脸上直冒汗,魏文帝看见了,就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那么多汗?”钟毓虽显慌乱却不失直率坦诚地回答说:“我是由于惊慌害怕,才会汗流浃背(战战惶惶,汗出如泉)。”魏文帝转而看看钟会,见他神情自然脸色不变,就问道:“那你怎么不出汗啊?”钟会见哥哥先前的回答,不好违背,于是就灵机一动的回答说:“我更是害怕到了极点,连汗都不敢出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俩人的一唱一和,引得魏文帝大笑。
钟敏钟会兄弟小时候,一次趁父亲白天睡午觉之时,偷偷地喝父亲的药酒。这时候,父亲已经醒了,只是假装睡着,暗地里看他们怎么行动。只见钟毓作了一个揖,然后才开始喝酒。而钟会只喝酒,并不行礼。后来,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饮酒自然是要行礼的,所以不敢不先行拜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回答说:“偷着喝酒,本来就不合礼法,因此我只管喝酒,不行礼。”
由此,可见俩兄弟机敏程度,更表现出俩人性格差异。都说由小看大,俩人后来果然是天壤之别,一个保得了家族生存,一个却犯了诛九族之罪。成年后,俩人均为魏国重臣,但钟毓为人谨慎忠诚,他曾私下告诫司马昭说:“我弟弟才智过人,但野心不小,恐怕有不臣之心,不可以不提防。”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说:“若将来果如此,则吾只治钟会之罪而不累及钟氏一门。”钟会果如其兄所说,在灭掉蜀国后,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人下,举兵反叛,兵败而杀。钟氏依律当诛九族,但司马昭遵照对已病亡的钟毓的诺言而网开一面。
英雄已去,留下的只是《世说新语》的传说,今天读来,仍不免让人遐想不已,少年英雄是喜是悲?从小看大、性格决定命运有无道理?也许是到了盖棺方能定论吧!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二〇二一年三月十三日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朱双顶老师是一位博学、善思、治学严谨、文史知识丰厚的先生,他的许多论著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这篇《<世说新语>中的神童的结局》讲了三个故事,涉及 的四个神童,因其性格不同其命运结局截然不同。孔融的父与子,讲了小时了了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为何被诛杀其原因就是孔融的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曹操对他怀恨在心,授意承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图众,预图不轨。再加上散布不孝的言论,当时是以孝治天下,曹操大做文章,所以就把他给杀了。两个儿子也因其父而被株连确实令人惋惜。而徐孺就不同 了,一生低调,虽然世称“南州高士”虽屡次被朝廷征召,终未出仕。因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被人认为“人杰”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名篇《藤王阁序》的一句,也是"下榻"一次的出处。
钟毓与钟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可能是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缘故,也可能是其父钟繇缺乏对钟会在品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而缺少忠诚、诚实之心。所以读朱老师的史学文典其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于彰显国学内涵的博大精深!感谢朱老师史学引领,感谢老师经典的分享!赞!(点评:何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