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韩非子作品里有则小故事:
某男士嘱其妻子为他做一条新裤子。妻问:“做啥样的?”夫答:“和原来旧裤子一样”,新裤做好后,妻子用剪刀将新裤剪得破碎和原来的破旧裤子一般。
他写作此文目的是针贬讽刺那些生搬硬套墨守陈规旧陋思想。无独有偶,当今时代毁掉新裤子的大有人在。
一个隆冬,我在某项目指挥部上班。一位男同事煞有介事地给我提意见:“你当领导的太不关心部下生活,有的人穷的没裤穿。”我疑惑地问:“你们平常不都说天天在过年吗?怎么不关心你们生活了?”他说:“你问秀秀就晓得了。”
秀秀是指挥部一位年轻美女,负责财务工作。我打电话将她叫到办公室。抬头一见,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时值隆冬,天气寒冷,她还穿着皮革超短裤,裤腰处还人为开了几个小口。下身着肉色长袜子,修长洁白的长腿好似没穿裤子。
一日,我怀揣见面礼去见外甥的女友。外甥女友高挑的身材,稍白的皮肤和我外甥相配。只是那新穿上的牛仔裤膝盖处两处大破洞和下裤脚的破纱布以及那脚指头上的蓝色指甲油有些不顺眼。离席后,我没有给她见面礼。不久小妹、妹夫要我一起去上门提亲,说我会说话,临近日子却不曾请我。一打听说是外甥和女友已分手。我庆幸没给见面礼,也懒得去做调处工作。

一日,公司老板叫我去他办公室见拟新招女文员。我走到老板办公室见一位时髦女郎坐在沙发上,棕色的头发,在人为破鞋洞里冒出来脚指甲都染了指甲油。我二话没说就离开了,老板见我不满意也就作罢。
也许是我这位老朽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接受不了新鲜事物。也许是所谓代沟,审美观念不同而对这些年轻人怀有偏见。我所看不惯的人不定是“坏人”或是“浅薄”之人,或是无所作为之人。但有一点我确信:仪表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或价值观,或文化涵养至少是审美观。记得一九八零年,中宣部推广了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的“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活动”接着又在全国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

时下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们衣食无忧,很少见到破履烂衫的穷人。街容街貌也焕然一新,就是走到农村也是耳面一新。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令人可叹可喜。然而在城乡人群里,尤其是青少年男女中,身着崭新破碎的时装,洁白的皮肤纹着图腾,总觉不顺眼。有人如韩非子所描述的那愚蠢的妇人,硬生生的将新裤子剪得粉碎。总给人一种别出心裁和玩世不恭的感觉。
人虽然不可貌相,有的人天生不修边幅。但是大体上人的仪表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学识,气质涵养和志趣。犹如盖房子讲究的外装饰内装修,就是讲究的室外形象美观和室内实用舒适。古人对女人仪表是极为苛刻的,有“笑不露齿”,“裹足笃行”“笑破不笑补”之说。要求女性说话要柔声细气,笑容可掬。从小要裹足,婀娜而动,衣着要整齐。讲究的就是仪态美。有的女性即使不曾读书、目不识丁,还显得有文化教养。这些陈规陋习虽然不可取,但传统的讲究仪表美传统应当发扬。时下有的人读书不少,文凭不低,一旦穿上破烂衣裳,或者纹身,就显得粗俗、浅薄。总而言之:新衣毁不得,新衣要新穿,旧衣要干净穿,破衣要补好穿。让全社会的人文环境美和自然环境美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人类赖以生活环境更为和谐美好。

作者简介:陈元海,湖北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70年代初开始习作,先后有新闻,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参加工作后搁笔四十年,现应报界朋友邀约重拾旧好,开始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