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辉煌》
——献给毕节县红小兵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
作者: 张秦洞
据2019年出版的贵州省《毕节地区通志》记载:“毕节县红小兵宣传队。1970年秋,由毕节一小、四小、八小和二小、五小、七小等小学抽调学生演员组成,分《沙家浜》和《红灯记》剧组。是年9月,代表毕节地区参加全省业余文艺汇演,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一举夺魁。贵阳市有关单位和参加汇演的各地州纷纷邀请毕节红小兵宣传队前往演出。省革委政治部决定由省京剧团和省黔剧团对红小兵宣传队进行辅导提高。尔后,到贵阳市国营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全省各地州巡回演出《红灯记》《沙家浜》。巡回演出9个月,在全省名扬一时。”
任何一个挥洒青春的地方都值得怀念。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美丽,而是因为青春太美好。51年前的1970年6月,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开始尝试着演出现代京剧的时候。

在我的梦中,常常会有一个场景浮现出来:家乡毕节县城的大街小巷里闪现着一群少年男女的身影,他们身着军装,英俊潇洒地在大街上游走,扮相俊美地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

锣鼓响了,这些小大人们一板一眼跟着京胡的节奏,锣鼓的节奏,身着戏装、动作娴熟、嗓音清亮地扮演着各种角色,那京腔京韵飘荡在毕节的天空,回响在黔中大地上。

△《红灯记》剧照
阳光剪裁下我们年少的身影,岁月把那倩影镶嵌成美丽的画片,在我们的记忆里永久地飘荡着……

△《沙家浜》剧照
记忆是一种蚀骨的东西,它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缓慢却又顽固地浸漫。
有时,我会坐在书桌前,闭目沉思,想一些类似这样的终极问题。但,这终归是风过絮飞,满心迷惘。也许只是因为觉得活着是如此珍贵的事情,所以才想将它弄得明明白白。
过去的事不是忘记了,只是没有想起。再想起时,一定是另一种心情。没有什么荣耀,也没有什么沮丧,不繁复,也别矫情,当此岸的自己与彼岸的自己隔河相望时,彼此终将和解,只是会心一笑。

△小演员们50年后再聚首
这样的记忆,才是值得的。
贵州省毕节县红小兵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

△毕节县红小兵宣传全体师生、领队(演职人员)巡演后合影
这是一支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组织,它辉煌了一年多的时间。至今已经过去50年了,在贵州、在毕节,已经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它了。而我作为一个亲历者,却始终无法忘怀。
50年后的今天,我们行将老去,曾经的红小兵宣传队的战友和他们的老师们,大多会心有灵犀地转过头去,打量那一段过往的世界,那一截非凡的时光,审视我们生命中那段闪光的岁月,更深感红小兵演出岁月的美好和珍贵。
△当年的"红小兵"袖套
50年后的今天来提及,是为了那段远去的时光,为了逝去的风采,为了年少的芳华……
1970年上半年,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样板戏要普及、要提高”的指示,毕节县各个小学积极地行动起来,如一小、二小、四小、五小、七小、八小等学校纷纷组织以五六年级为主的小学生,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并专门邀请毕节地区京剧团及其他专业团体作指导,排练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的折子戏。一时间,整个毕节风声水起,一片沸腾。

△《红灯记》剧照
毕节县文化局为了迎接全省业余文艺会演,在各个小学演出的基础上,于该年的六七月间,专门抽调各个小学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等文艺骨干,正式成立了毕节县红小兵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学生共有51人(平均年龄11岁),并专门邀请毕节地区京剧团、川剧团、黔剧团的专业人员来指导和保障,加班加点地排练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全剧。
△50年前的毕节红小兵宣传队员们
1970年9月,这支小兵宣传队受毕节地区有关部门的指派,由毕节县文化局王保华局长等带队,代表毕节地区到贵阳参加了贵州省的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巨大成功,一群娃娃能够圆满地演出《沙家浜》《红灯记》全剧,真可谓一炮走红、一鸣惊人,立马在省城贵阳和各地州引起轰动。
△《沙家浜》阿庆嫂剧照
△《沙家浜》沙奶奶剧照

为了在全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革命样板戏,贵州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决定,将毕节县红小兵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留在贵阳,并从贵阳花果园的贵阳艺校搬进了北京路上、省政府旁边、环境条件一流的省交际处。由贵州省京剧团、黔剧团、话剧团等单位的导演、演员们来指导帮助,以进一步完善提高,并派出专业人员来指导或负责舞美灯光、音响化妆、服装道具等方面的保障,还派出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军代表来加强管理。
红小兵宣传队的女队员为(按姓氏笔画):王晓、朱熳炜、李旬、李勤、李宏建、李丽新、陈东、陈淑英、杨安跃(后改名为李凌)、唐曼玲、郑丽华、郭晶、郭燕冰、樊小锁(后改名为樊逸晴)、周景发、颜艳、姜玲、黄霞、蒋影、裴娟、潘婉平;
△1995年,红小兵宣传队员25年后合影
男队员为(按姓氏笔画):万海滨、万隆俊、刘伟、刘小伟、刘亚平、王华、王刚、王军、王跃南、朱连阳、吕建中、孙雪平、李亚平、李安毕、洪大正、洪义林、程斯永、郑锋、高大强、张念八(后改名为张秦洞)、常琦、周全章、周铁良、唐亚、姜河、姜保华、夏智昱、鲍小良、敬德华、辜康乐。
△《沙家浜》剧照
《沙家浜》,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伪军“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刘飞身受重伤,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1963年,北京京剧团改编沪剧《芦荡火种》,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后剧名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苇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红小兵宣传队《沙家浜》剧组演员表:
郭建光:朱连阳(A)、姜河(B);
阿庆嫂:唐曼玲(A)、郑丽华(B);
沙奶奶:郭燕冰(A)、周景发(B);
沙四龙:吕建中;
叶排长:姜河;
新四军战士:小王:刘亚平;小林(卫生员):颜艳;其他战士:王华、李亚平、李安毕、刘伟、刘小伟、张念八、夏智昱、程斯永、常琦、鲍小良、姜保华;
陈天明:孙雪平;
王福根:王刚;
群 众:王跃南、陈东、李琴、朱熳炜、裴娟、蒋影;
胡传魁:敬德华;
刁德一:洪大正;
刁小三:唐亚;
刘副官:周全章;
龟 田:万海滨;
翻译官:郑锋;
匪 兵:王军、洪义林、周铁良、辜康乐。

△《沙家浜》剧照
《红灯记》,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先改编为沪剧、京剧,后由中国京剧院进行重排练。
红小兵宣传队《红灯记》剧组演员表:
李玉和:鲍小良(A)、朱连阳(B);
李奶奶:樊小锁;
李铁梅:李丽新(A)、郑丽华(B);
鸠 山:万隆俊(A)、万海滨(B);
王连举:刘伟;
磨刀人:孙雪平;
交通员:程斯永(A)、高大强(B);
翻译官:郑锋;
伍 长:周铁良;
粥 婆:潘婉平;
喝粥人:周全章、李亚平、夏智昱、高大强;
田大婶:蒋影(A)、陈淑英(B);
桂 兰:李勤(A)、郭晶(B);
皮鞋匠:王跃南;
柏山游击队队长:张念八;
宪 兵:王军、王华、吕建中、李安毕、常琦、辜康乐;
柏山游击队队员:王晓、李旬、朱熳炜、唐曼玲、黄霞、郑丽华、周景发、姜玲、郭燕冰、裴娟、王刚、洪大正、洪义林、朱连阳、唐亚、姜河、姜保华。
领队:艾叶(贵州省文化局局长、军代表)、李瑞庭(军代表)、郎福林(军代表)、王保华(毕节县文化局局长)、王连海(毕节县武装部政委)、杨大刚(校长);
导演:周一良(贵州省黔剧团导演);
乐队:司鼓:赵忆祖,大锣:杨安跃(学生),铙钹:李宏建(学生),小锣:郭晶(学生);胡琴:韩炳南、周继强、孔叔康;月琴:宋致开;三弦:罗光杰;笛子:罗正中;黑管:冉崇伦;小号:周正荣;
道具:魏莲芬、吴家娴;服装:周福芬、夏德慧、张文珍;化妆:陈曼君、曾维芳、肖开致;舞美:唐文元、尚义强、黄艺、晏囯民、黄银华、杨根林、胡泽荣。
医生:汤汉庆、严光彩。
在省交际处里不断地排练和加工了一个来月,还专门安排我们到贵州省和贵阳市的专业文艺团体进行参观访问、学习借鉴。
经省里有关领导和单位审查通过,受贵州省革命委员会的指派,从1970年10月开始,毕节县红小兵业余文艺宣传队先到贵阳市有关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的汇报演出,随后于当年11月开始前往贵州的遵义、毕节、安顺、水城、黔南、黔西南、黔东南、铜仁等各地州巡回演出。演出盛况空前,从而掀起了各地州市的宣传普及样板戏的新高潮。
△《红灯记》剧照
△李玉和与李铁梅剧照
尤其是在水城期间,正值1971年春节,奉省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专门慰问在水城、六枝、盘县等地进行国防施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四一部队,深入到每个支队和重要工地,盘桓了一个多月,得到了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
我们也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解放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守纪律、听指挥的过硬素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精神风貌……
为了避免我们拉课太多,在巡回演出期间,还专门把我们分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定期安排上课时间,由随队的老师们给我们上基本的语文、数学等课程。
随着掌声、赞美声不断高涨,年不省事的我们慢慢地膨胀了,有的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甚至是目中无人啦,一个个变成了“戏油子”,闹情绪者有之,拖戏、改戏、误戏者有之,甚至发生过罢戏的严重事故。

当时,广州军区等部队提出将全体红小兵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员特招入伍,外省许多单位纷纷邀请前往演出。但鉴于上述特殊情况,毕节县文化局与相关单位商议后决定,将我们红小兵宣传队整体带回毕节进行整顿,然后再视情况确定下步的打算。
但回到毕节后,大家的心更散了,连排戏都出现人聚不齐的情况。整顿效果不大,曾经采取调换主要角色扮演者等措施,但仍旧不见起色。好在组织上考虑到这是一帮还不懂事的孩子,并未追究谁的过错。后来,毕节县与地区有关部门反复蹉商,并经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批准,最后不得不于1971年6月解散了红小兵业余文艺宣传队。

辉煌一时的毕节县红小兵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就此卸下来了浓浓的戏装,划上了不太圆满的句号。老师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单位,小兵们少数被选入专业文艺团体,大多则返回学校继续读书,回归平常。
革命现代样板戏对传统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永远值得后人借鉴。那些千锤百练、百唱不厌的优美唱段和几乎不可重复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气质永远会打动后来者!
作为传承过这一段神话的毕节县红小兵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我们,一年的时光虽然不长,但这支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人生的经历,只有我们这51个孩子才能共享,也是我们一生中无比璀璨而值得骄傲的一道彩虹。

△50年后,昔日的红小兵宣传队女演员们相约
这段难得的经历,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影响着我们认识问题的态度、制约着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这段宝贵的经历,值得我们去回味、去珍藏、去留恋、去传扬!
回过头去看看,当年的我们十分单纯和稚嫩,相处得简单和纯粹,情谊非常深厚,大家很看重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经历,友谊保持到今天。

△昔日的毕节县红小兵宣传队员们相约纪念宣传队50周年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仍能一字不差地唱许多样板戏唱段,那些唱腔融入了我们的孩童时代,无法涂抹地印刻在了我们的心灵。尤其是刘瑞庭团长教会我们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已经变成了我们小兵宣传队的队歌——《红小兵战士志在四方》。

△2021年6月19日,昔日“红小兵”宣传队再相聚
值到现在而今眼目下,我们这帮小兵宣传队员的一旦聚在一起,永远保留的节目,就是会齐唱这首让人荡气回肠、豪情万丈的队歌,还有那首让人激情澎湃的歌剧电影《红珊瑚》的主题曲——《红灯颂》。
(2021.6.1)
编辑:艾宗升
△50年后,毕节红小兵宣传队再聚首再唱样版戏
昔日一群红小兵,五十年后再续情;
“泰山顶上一青松”,唱出当年精气神!
作者简介:

张秦洞,贵州毕节人。军事科学院“科研名家”、博士生导师,原科研指导部副部长、少将;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入库专家、全军常备外宣专家。曾兼任全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力量体系改革论证专家咨询组成员、战略投送改革论证专家指导组组长、国防和军队改革督查专家组成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全军后勤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职。
1979、1984年两次参加南疆自卫还击作战,10次荣立三等功,三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大才一类、二类岗位津贴、6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