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麦收季
文/周丕奎
三夏麦收在即,走进田野,一眼望不到边金灿灿的麦田,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记忆最深要数七,八十年代麦收情景。麦收前焦虑犯愁和盼望丰收的心情交汇,是复杂的。麦收时的辛苦让人不寒而栗,而收获的喜悦,又会让人咬牙坚持。因为那时的农民,没什么经济来源,全靠种地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麦收前的准备工作,总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碾压麦场,磨镰刀,找出破旧衣服,草帽,还有各家平日积攒舍不得吃的咸鸡,鸭蛋,咸鱼等食品。
麦收正式开始,全民参与,学校也会放假。大凡十五,六岁以后就得拿镰刀了,小一点的捡拾掉在地上的散麦穗。麦收季头顶三十多度高温,蹲在地上用腿和腰,把割下的小麦一把把夹住,等到够梱了,就捆起来放地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麦捆,也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忙碌的人们也无心欣赏,或是司空见惯。


用挥汗如雨毫不夸张,人人后背的衣服,都有不同图案的汗渍。收割小麦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第一天还能坚持住,到了第二天双腿开始又痛又麻,以至于割到最后,只能跪着割了。
那时运输工具落后,用小车推,黄牛拉,等运到麦场,就用铡刀把一个个麦捆揽腰铡断。没有粮食的那一截用来当柴草,有麦穗的那部分晒干以便脱粒。等到脱粒的时候,一般都三,五家相互结伙。青壮年一般都在脱粒机的喂入口,齐心协力奋力喂入。只为能节省几分钟,省下几元脱粒钱。经常连续奋战几小时,有时一整宿整宿捞不着合眼。等完成这项工作,就象脱了一层皮,真感觉得少活几年。那种煎熬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脱粒以后的麦秸,那是牛的主食。须经反复辗压,直至柔软便垛成草垛。垛草可是技术活,垛的不好便不成形。一般须有经验的老农完成。
人工收割漫长的麦收,等到结束时,很多人腿上会成片的起小红疙瘩奇痒无比,也就是俗称的麦毒。那时的麦收用粒粒皆辛苦再恰当不过了。现在的麦收,大不一样了,反到成了一项简单而轻松的事情。只需小麦彻底成熟,早已蓄势待发的收割机,就会适时的开进田间。农民甚至不用下地,就会收获到小麦。

望着轰隆隆的收割机,和在树荫下有说有笑,等待收获的人们。不禁暗暗感叹,这短短几十年变化真大啊!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在确实尝到了甜头。今夏小麦大丰收,一是依赖科学种田,优良品种,二是今年雨水均匀,气温适宜。小麦长势喜人,籽粒饱满,等待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部分图片作者实地拍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周丕奎,农民工,长年与钢筋打交道,也做点小生意。喜欢文学,偶尔有感而发,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