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之光照我心
三晋诗文家赴霍州采风侧记
文/唐振良
自收到毕老师邀请参加“山西诗人、作家霍州行采风活动的那一刻起,就感觉心花怒放了,感觉重任在肩了——怎么能够倒开班或者请了假。医院工作的排班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还要连轴转,每个周六和周日至少要有一天加班。虽然工作这多年了,又应该有放射休假,可是每个人累得都想休息,谈何容易?!钱是挣不完的,工作是干不完的。还有,大兄哥家的女儿要在这个周末结婚请客,上周就给我打电话了,如何“脱身”?!
终于21日下午3点,准时与张局长、金堂等向霍州方向启程了——这个“霍州”,非同一般,总感觉有一种亲近感。接到通知的第一感觉我就是:非去不可。这源于三十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我的一位在医院进修的沁源籍学生,邀我去他的家乡灵空山上玩,山路旁看见一块指路界石:霍县。那时知道了它是山西的一个县,就在山的那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却不知其何时摇身成了“霍州”。
人逢喜事精神爽,仿佛认定了一种胜利的方向。车子像一匹灰色的小马驹,得得得的蹄声,敲击着高速路面。一路欢欣,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约莫两个多小时车程,便抵达了霍州城际,赶快微信搜寻毕老师发的导航位置,如鱼畅游进了“阳光绿洲生态大酒店”门槛——转眼,毕老师正在一块大石上坐着迎候我们,激动的心刹那间溅起层层涟漪——见到毕老师,就像是孩子找到了家。
看着“祝贺山西诗人、作家霍州行采风活动”的旗语,无比兴奋。在车上,手机就不住地响,采风群里的一条条微信,仿佛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在脑海里钻动、旋转,一条条祝福语、问候语,一篇篇高质量、正能量作品,耳濡目染,沁人心脾。首先看到了晋中美女诗人王文英的几张风光照片…… 刚下车,一个电话打过来,陈小燕问我来到没有,接下来岳晓霞说已经住进了205室,说和我的“老朋友”程庆莲主席在一起,邀我做客;迎面又走来了王太文、太原西山煤电文联主席潘洪科,还有灵石诗人张玉芝大姐等,听说改革家吕日周也已经来到…… 既有老朋友,又有新朋友,注定了这是一场高规格的笔会!发展中的霍州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宣传自身的大好时机! 转身出来大厅,正好撞上了《九州诗文》美编、著名画家郭雅敏风尘仆仆从黎城赶来——这是我的老乡,他还带来了小说家张俊苗、书法家张雅军两位乡友和顺路搭载了原襄垣县文联党组书记、散文家李小萍。这张俊苗是我县的著名女作家,山西省签约作家,前两年她的《连翘》剧本在全市巡回演出中好评连连,她与郭雅敏合作的大型连环画《连翘》也在近日圆满收官。朋友相见,分外亲热,张雅军问起最近没有多看见我在微信上发诗,我说发了呀,我们曾加过好友,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删去…… 后又重新添加上。他说喜欢我近日写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读本随感》,让给他发过去,我说好呀,难得咱们诗风相同,我就是喜欢读后给人美的享受的诗歌,像毕老师写的那样的诗,有主题、有内涵,句子优美、意境新颖,而且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我同时把《缅怀革命先驱李大钊》、《小罗卜头的铅笔》等几首献给建党100周年的诗也发过去了。
我们相随来到院子里一棵开满鲜花的大树下,那里有很多文朋诗友,来了的几乎都集中在那里了,特别是女诗友,花花绿绿,掩映其中,织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说说笑笑、追逐打闹、谈心、拍照……宛如沉浸于节日的欢欣。我留意了一下没有发现李小萍,因为听说她也是坐雅敏车一起来的。和李小萍也算是老朋友了,多年前经已故作家刘飞(襄垣县文联主席)牵线认识,她就领着老母亲找我看病,还给我带去了自家院子里枣树上的大红枣,在我诗集的出版中也帮过忙。快到开饭时间了,我打她电话无人接听,雅敏说看见她正和张治云局长等看望吕日周书记…… 我才想起大家都是老朋友多多,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又怎能不让人“日理万机”,渴望生出个三头六臂!
晚餐在阳光绿洲生态园花园式的餐厅中进行,毕老师一个个介绍参会嘉宾,才知道有幸邂逅好多“大腕”“大伽”,比如著名改革家吕日周,原是我老家长治市的书记,后任了省政协副主席、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再后来成为了多家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另有山西灵石天星集团董事局主席、山西省工商联副主席、诗人王长青;《九州诗文》的主编毕福堂,同时是国内诗界著名杂志《当代诗人》的主编,他组织过很多次高规格的文学笔会,为三晋诗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老师,人谦虚、友善、帅气,开朗、热情、认真,诗写的好。山西的文人们都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几年前我就预言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第二青春期”,果不其然。近年来在《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潮》等重量级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诗。参会的还有多面手、高产作家孟繁信,著名诗人王太文,获评2021.第四届十佳当代诗人的沁源文联主席程庆莲,著作等身的老西申迷芳,以及张奕、张治云、郝富红、李青萍……这些高产稳产的作家诗人。
石兰峰纪念馆浮想联翩
参观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著名妇产科医师石兰峰纪念馆——这是一所古老的县级医院,因为我是一个医者,所以对此感悟颇深。一路上听朋友介绍,石兰峰医师走过了全县300多个村庄,亲手接生了3000多个婴儿,为基层培训出了400多名农村妇幼保健员和赤脚医生,这是多么值得大书特书!
一进大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的墙标,映入了我的眼帘。重温开国领袖毛泽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指示,一抹抹儿时的场景又重现眼前…… 走近简陋的产床、产房、诊室、药房……仿佛几十年前的酒精、碘酒还散发着药性的芬香,还有红药水(红汞)、紫药水(龙胆紫),我想起了柴胡、安痛定、扑热息痛……那些基础药呀,却是生效甚快,立竿见影。朴实的丸散膏丹,都是当年生命的守护神!眼前那些产钳、镊子、止血带、台式血压计……它们虽然生了锈,破了洞,甚至在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久已淘汰,我还是频频情暖肠热!特别是听说兰峰老师为抢救一名垂危病人,牺牲在岗位上…… 作为一名医师,我深深地理解你呕心沥血吃了多少苦——我曾在值夜班时一次遇到过十几个车祸外伤病人,夜两三点,正在为诊断不清而焦躁,不理解的病人家属还在外面一个劲地踹门、歇斯底里地骂咧嫌报告出得太晚,医务人员真的不容易啊!
我们背靠医院,全体面向兰峰老师的陵墓方向“三鞠躬”,我想起了老诗人臧克家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人民会把他摔垮
那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石医生啊,你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走出纪念馆大门,我径直向您的墓园走去(距离并不远),想走上前去仔细瞻仰,零距离感悟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风亮节!向导说时间赶不上了,只好作罢,但心中充满了敬仰,正如我曾到过一些名人的墓地那样,心情是不能平静的。
我曾在成都诸葛武侯祠绕刘备墓一圈,感悟皇天后土,感悟一位主公的宽厚仁慈,感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深情厚谊;我曾环绕赵树理大师的陵墓,感悟这位文学大家的铁笔圣手与著作等身;我也曾拜谒安徽合肥的包拯墓,感悟这一位“公生明,廉生威”的忠魂与忠骨;在岳阳楼前的洞庭湖畔,我还曾瞻仰过小乔的墓,回味着“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第二天在市民中心的大厅里,又见到您的照片与事迹介绍,才知道您已经成为霍州的一张名片!那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您曾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据说邓颖超看见你穿的衣服破损严重,曾送你一身衣服,你穿着这件衣服在天安门与其他领导合影留念……
七里峪放飞纵横思维
风光优美的七里峪,是我们此行霍州的一个重头去处。昨夜还预告有雨,清晨起来,一看万里碧空,我像个小孩子一样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你相信吗?不记得谁说的,旅游——从坐进车子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实在是太对了!风景——在路上。
文朋诗友们说说笑笑,他们从不会寂寞,随时可以契入话题。田来剑把矮树全当成了灌木,张俊苗硬是要较真,说灌木是长不高的,这里面有高大的乔木。其实乔木和灌木,有时也是难以分清,它们都是“木”嘛,“灌木”只是一个笼统的叫法。花是属于木吗?可也经常“花木”连于一体,甚至有“草木”。有的花长得像树一样高大,叫花树,多数树在春天开满了花,所以花和树,有时也分不清。诸多事物没有个严格界限,只是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
七里峪好大哦,岂止是七里,驱车快一个小时了,还不到“景点”。沿途郁郁葱葱,山花遍地芬香扑鼻。“天然氧吧”“华北绿肺”真个名不虚传。程庆莲说,不要急,车子还要一直往上走,去到山顶上“看沁源”。说上面有万顷绿云般的油松,云云。我脑际掠过了“林海雪原”,长白山麓的“地下森林”——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致!
车子终于停下来了,蓝天绿树,鸟鸣啾啾,溪流潺潺,风光如画,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是“三眼窑烈士纪念地”,这里长眠着13位年轻的烈士,据说最小的才14岁。1943年10月,日寇在太岳根据地大扫荡,驻沁源县上、下兴居村一带的太岳军区陆军中学奉命向外转移,10日晨一队师生在三眼窑宿营时遭敌袭击,除李祥和寻机脱险,一位被途中营救外,13人均遭敌人杀害,集体牺牲于此。
这一个个从山脚伸向山腰的小墓丘,映着阳光,栖息撒落,前呼后应,仿佛一张张微笑的稚嫩的脸迎候我们。在世人面前高高地耸起一座道德的丰碑!他们血气方刚,他们英姿飒爽,手无寸铁,就这样牺牲在了这片土地上,我心痛,他们也心不甘那!花一样的年华,灿烂的青春还没有报效祖国,就被日本强盗狼子野心吞噬!13名小战士,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从军,他们永远是这里的主人,用英魂守护着这一方美丽的天地!
漫步在这一片霍山深处的土地,很美。天蓝蓝、云白白,草青青,花艳艳,风轻轻,水清清,蜂飞蝶舞,鹏举鹰击……。草地上满是黄灿灿的蒲公英,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不!热血青年的血,洒在了这块光辉的土地,他们就是蒲公英的种子,将革命的英气扩散、升腾—— 迈着沉重的步履,怀着遗憾的心情,迎着美好的初夏景致,我们再一次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多么不易。革命战旗为什么红,烈士用热血染红了它!
七里峪的风光太多了,何止是七里?!这里是太岳山主峰百里山林。
一路服务的毕老师总不忘在愉快的时刻、在有纪念意义的场景、在风格秀美的山水间为大家拍照:你看他弯着腰、弓着背,看他一次又一次地比划着、运筹着,时而调弄着手机,或者是指挥雅敏和其他人……
我们来到了一棵老山杨的大树下,这是一棵有着700多年树龄,根系发达,适宜生长在北方的土地上,有着极强的耐寒抗风能力,向导还没有介绍完,诗人们早已占据了领地,尤其是几个女诗人——要拍照:古木参天,四周是无边的绿,葱绿、浅绿、黄绿、豆绿,春夏之交的霍山正是它的青春时光。女诗人们个个笑逐颜开,花花绿绿的衣衫发辫,像极了树上栖落一群烂漫的小鸟,她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着实让这棵老树又焕发了一次青春!沁源县文联主席程庆莲凭着山里娃特有的“顽强勇敢”占领了有利地势——虽然都处在大树的“底座”上,但她就比别人高了一点,站在中间,阳光满面。黑褂子,红衣衫,口口声声呼唤着让我拍照给她发过去,说我“加有她的微信”……下面张奕、王文英、张玉芝、董银莲一字儿排开,岳晓霞还在最前面做了一个特异的造型——像鹏鸟展翅,旁边还有糖尿病专家王喜爱等。高处还有一位戴了墨镜和礼帽的女士,一看就是来自城市的,像一位高雅的隐士,猜想着那该是霍秀琴了…… 我说林子里好一树斑斓的鸟,文水县教师诗人董银莲马上纠正着:“一群凤凰”!这让我想起来前两年她发在博客上的一张照片,三个才女在树上的照片,我留言说一棵大树栖落三只鸟,她马上说是“三只凤”。她总是把女人比作“凤”,让我想起她昨夜刚刚发在采风圈里的视频:她在餐桌上唱歌,动听、大方,宛如鹤立鸡群……,我还在深思着,哪知作家老西早已捷足先登,“卡擦擦”,抓拍走了最佳的角度……
“红岩松”。这是七里峪的又一个亮点,有人介绍说岩石是红的,远远看上去,似乎微红,但并不显眼。只是那一棵劲松从石岩中生出,便让多数人惊叹!他们说,它怎么能在很小的可怜的岩石缝间有限的土中,扎下根来。其实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去过庐山,登过黄山,庐山的导游告诉我,“对于苍松,地为母,石为乳”,云雾是催化剂,石头分泌的乳汁喂养着他。正是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载不出万年青。我想起一句话“斗争,用它苦辣的乳汁,喂养出倔强的生命”。这一种伟岸的植物,已经从先祖带来的基因上就适应了剽悍 恶劣的环境!更有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诗人张万舒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黄山松》把它的气质、灵魂抒情到了极致!可是,当我走近它,当我看到《红岩松》牌子的介绍:“……红岩松海拔1755米,苍岩劲松,树龄1000余年,被载入《山西省古稀树木画册》、《山西省奇树大典》……”还有更多关于张果老点化此地的优美历史传说,便对你开始细看,审视、刮目,我忽然想起一本红色革命历史书籍《红岩》,想起那本书的封面,红色背景黑色松岩——那松的神姿、挺拔,那岩的雄浑、陡峭,莫不就是眼前的这一副画面吗?想起它的作者老作家罗广斌、杨益善。更有那废寝忘食加班印刷《挺进报》的成刚,那钢铁战士许云峰…… 呵,这一棵红岩松,不就是他们坚强意志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吗?!你挺的硬、扎的稳、立的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看,你立在这碧紫透红的太岳主峰上,日夜,像战斗胜利的旗帜呼啦啦在冠盖华夏的州署里感慨人生
在阳光绿洲简短的午餐后,我们要赶赴另一个重要地儿——霍州署。一进大门,就感到心旷神怡,走过的地市级行署中,我还没有见过这么高大而魁伟的“衙门”,难怪被称为“州署之冠”,一下子我就想到了北京故宫。原来这霍州署是隋末中郎将宋老生的军中幕府,唐时是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元代曾作国王行宫。明清两代重修扩建。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四级官衙。霍州署与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一个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衙的文化体系,难怪第一的感觉就心清气爽,有些飘飘然了——我也是一个登过“大码头”的人……以至在上了高台阶后就开始击响东边的鼓了——嘴里还轻吟着“威——武”。这时不知身后那位诗友随意说了一声不要随便击鼓,毕老师也说道“鸣冤才击鼓”,咱们是来参观霍州署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方才作罢。
进及大堂,看见我们的诗友们一个个好奇地坐在审讯老爷的位子上,旁边是惊堂木,可谓是情态百出:你可以想象他们在上面的场景,我就站在旁边察言阅色——因为那厅堂前面的地板上,已经由原告和被告跪出了深深的陷窝——要知道那可是青石地面呀,足见经历了多少沧桑世纪?!潘洪科坐上去了,霍秀琴坐上去了,岳晓霞坐上去了,程庆莲坐上去了,董银莲坐上去了……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表情,不同的举止……有的端庄威严、有的唯唯诺诺、有的大大方方,有的正气凛然……那块惊堂木,有的还不会用,有的还不敢用,有的举起来滥用…… 引得诗友们哈哈大笑......
在久负盛名的霍州署里,值得一叙的还有一尊造型令我难以忘怀:那是一个富贵或官宦人家的孩子,家里给他雇了私塾先生,他在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时而还得过且过地恶作剧,而旁边的“陪读”者,却是专心致志,勤奋有加,注定了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有道是:雄才自古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正是这一幅画面的真实写照。
张英故居与霍州窑址
走出霍州署,我们来到了红色教育基地“张英故居”。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张英烈士于1949年9月19日,在交城县惠家庄圪垛村野战医院因公殉职,年仅37岁。让我感悟最深的是烈士的家乡白龙镇陈村的人。陈村的父老乡亲对烈士的缅怀,对烈士子女的关心与照护,他们将烈士故居保存的那么好,特别是家乡的乡亲们,在张英离开家乡后,为了保护革命的火种,免遭敌人斩草除根,陈村的乡亲向敌人隐瞒了张英儿子鸿彪的身份,他们一直陪伴、养育、保护着鸿彪的成长。抚今追昔,在此我想起来我们家乡庄头村的一位烈士康老虎——反扫荡中,共产党员康老虎与村里的老百姓一起藏在一个洞里,因洞里面有小孩哭,被敌人发现了,汉奸在外面喊话,要抓共产党员康老虎,如果不出来,就封洞全部烧死他们,如果康老虎出来,其他人就可以免于一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走向敌人明晃晃的刺刀……看过他的事迹后,我曾感动的流泪写下了一首诗《想起康老虎》,现摘录于此,以示对所有牺牲革命烈士的缅怀:
想起康老虎
你只是一个普通又普通的烈士
在千千万万抗战英雄与烈士中
你的普通的名字
你的普通的声音
你的朴实的行动
你的善良的情怀
令人敬仰
大雨滂沱中运送弹药
别人抗一包 你一个膀上一包
一步一步在泥泞中跋涉
纵使胖些 身板再结实
冷风抽打 山高坡陡 一步一滑
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这是高度的责任使然
这是爱国的热血使然
这是抗战的精神使然
这是共产党员的风范使然
远程的路 罪恶的雨
跑脱了一只鞋子
你依旧迎着大雨
抗着箱子前进——
脚下是泥泞
脚下是山荆
脚下有尖石
脚下有深坑
雨中的脚早已鲜血模糊……
直至全部弹药安全转移
几个昼夜坚守洞口
坚守着这八路军的生命
党的食粮
叛徒告密的境况下
为了弹药安全
为了乡亲们的生命
从容不迫地
义无返顾地
视死如归 走出“老虎洞”
乡亲们满含泪花 看着你
走向日军的刺刀——
阴气森森的打谷场上
你被绑上一棵大树
他们先是割去你的两只耳朵
后又砍掉了你的两个膀子
呵 掷在地上那一对
通风报信的革命的顺风耳哟
那两个肩着弹药抗着民族责任
艰难险阻中出没的膀子哟
我已是泪如泉涌……
想起康老虎
感悟抗日的艰辛与不屈
重温开国领袖毛泽东
“兵民乃胜利之本”
共产党员率先垂范 战斗堡垒
与坚强的核心作用
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注:抗日英雄康老虎,黎城县庄头村人,抗战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民兵指导员等)
这一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日益彰显出它的魅力。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们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对一代代新一辈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集体在烈士故居前庄严宣誓,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了不忘奋斗牢记使命的信心与决心!
这个陈村,除了红色革命摇篮,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坡、下坡,我们就到了又一个参观点霍州窑址。这里不愧为“遗址”,方圆总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一眼望过去就有两三个“窑”,像极了我们童年家乡的砖瓦窑。那时我们村小学的每个年级每周都要去“装窑”,记得我们的大腿都磨红了,那上面的污洉磨得光光的,一触上去生痛生痛—— 砖坯装进窑里,先从下面,再从二道口,最后从窑口上装满,然后将窑封起来,后面的程序是点燃、洇水……大约半个月二十天后揭开。
我攀到霍州窑口看了,可以想象它肯定比砖瓦更灵光、更著琳琅满目!据记载,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收获,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在地表、土垅、甚至坍塌的垣壁深处,到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陶瓷碎片…… 可以见证它鼎盛于元,明、清以后逐渐衰落的历程。可以想象元朝金匠彭均宝在陈村,呕心沥血改进制技和器物造型,终于创制出了别具一格的霍窑瓷器而名扬天下的光辉历程;可以想象在那鼎盛时期,这里车水马龙,旅人喧喧,他们心花怒放、笙歌管弦……霍窑出产的瓷器造型小巧玲珑、轻盈俏丽、胎薄体轻,纹饰精致、质地细腻、人见人爱,如一个个可爱的小宠物欢蹦乱跳、活灵活现,完全可以和江西景德镇瓷器比美!各种瓷器一应俱全,小者小到碗盘、灯盏,大者有各种瓮盆、米罐……
眺望太岳山高高。据说不远的将来,这里要盖瓷器纪念馆,衷心希望他们在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祖先的引领下,进一步走上富裕,经济繁荣……
难忘今宵
诗友们像几十颗辉煌的星辰,从四面八方前来聚光。每次都有老面孔,又有新面孔。望着老面孔,倍觉相惜与亲切,看见新面孔,感悟鼓舞与沧桑。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明天就要分散了,将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好在毕老师每次创造条件,将大家召集在一起,说说笑笑,畅谈诗艺与友谊,尤其长治的文朋诗友,更感到一种节日般的时光享受。不知那位诗人说了一句“出来,就能快乐,快乐孕育健康,健康是长寿基因的坚实基础”。
今宵,乘车匆匆游览了霍州夜景,大伙迫不及待回到宾馆欢聚了。老西早早就为大家准备了花生、瓜子、小罐子啤酒,散文家李小萍又补充买来了樱桃、小饼干…… 诗友们讲故事、献技艺、切磋诗技……大家滔滔不绝,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气氛热烈…… 壶关宝宝(赵保忠)以一首俏皮的《小白杨》拉开了帷幕,接下来活跃的老西唱了一支新歌,进一步浓郁了氛围;诗人唐振良朗诵了著名诗人雷抒雁的代表在《小草在歌唱》,这是一首悼念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的诗歌;业余歌手田来剑用专业的演唱水平唱了一支流行歌曲,他那抑扬顿挫的表情、如痴如醉的神态,让我们想起草原歌手腾格尔的风格;多才多艺的市文联组联部主任张奕将歌唱、朗诵、口技融合在一起,那绝妙的表演,在场者无不拍手叫好;沁源籍作家岳晓霞、张治云、程庆莲三人组合朗诵了一首郭小川的长诗,程主席音质清纯,岳主席声音洪亮,张局长嗓音浑厚,配合默契、衔接得当,将朗诵会推向高潮……
最后在毕老师提议下,大家满怀激情地合唱起了《难忘今宵》,一曲悠扬的旋律,余音袅袅,缭绕在霍州阳光绿洲生态园121的房间里,缭绕在这一群文朋诗友的脑海里,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每个人无不打心里期待着:明年再相会。
2021-6-2.夜于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