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粽不同”的泉水粽子》
作者\马连成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不知不觉盛夏的高温天气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大地也受到了炎日的炙烤,30多度的天气里,寻找清凉的我们也许正窝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可有些人仍在烈日下,为了生活辛勤的忙碌着!
现在仍记得,我的老家是一座四合院子,正房有花格子门窗,中间便道两旁种着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无花果树。一座小巧精致的丝瓜架下挂着几个竹编的蝈蝈笼,以及火红的石榴花越墙而出,墙角边还傻站着几株可爱的鸡冠花,绿肥红瘦的美人蕉。另有石桌、石櫈、石磨,真是“庭院深深,满院芬芳”。

因丝瓜是夏日保健的佳品,中医认为,丝瓜味甘,性凉,无毒,有清热利肠、凉血解毒、活络通经、解暑热、消烦渴、祛风化痰等,且是夏秋之家常蔬菜,鲜美、滑爽,老幼咸宜,营养丰富。回想在过去,每年的谷雨之后,老院的梧桐树上传来布谷鸟的晨练声,“麦子——熟了(liao),麦子——熟了”,仿佛这叫声已在人间流传了千万年,这时母亲闻声后,总会念叨几句:“麦子熟了,端午也近了”。
清凉的晨风,掠过无数低矮的院子、房子和那些水井,,,古朴的大门,还有街口的饮虎池,白龙湾旁垂柳倒映,水波粼粼,鱼翔浅底;万竹园中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旧院古道,曲径通幽,树影婆娑……
那天上午,去迎仙泉打水时,发现四四方方的池子颇像一座小小的城,来打水的老年人居多。看着那些系着长绳子圆圆的水桶纷纷投入泉池的怀抱,“扑通——通”溅起洁白的水花,池子里波光粼粼,清冽的泉水慢慢的被提了上来。
待水桶灌完后,不经意发现在迎仙桥边有位老大娘,正蹲着用刚打的泉水冲洗旁边大铁盆里一把把翠绿的粽子叶,旁边小竹篮里满满是刚刚淘洗过珍珠般的江米。嗯,若要放入红枣或其他馅料,包好的粽子肯定好吃。

回想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泉水粽子。而泉水粽子之所以叫泉水粽子,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浸泡糯米的水和煮粽子的水都是采用清醇甘甜的泉水,且采用老灶上的铁锅加柴火,将粽子煮熟到软烂,,,观此景,想到童年过端午节时,我与几个玩伴嬉闹着围在水井旁,看母亲将两三片粽子叶对折兜成斗状后,再用小茶盅舀起木盆中泡过泉水的江米,不慌不忙的倒在翠绿的粽子叶中间,加入几颗红枣,填平江米后对折粽子叶,系绳包好,这便是过端午节吃的泉水江米粽子了。
回想那时,母亲会包一脸盆粽子,看着每个都沉甸甸的真是诱人胃口!我们等母亲从厨房中端出一大铁锅煮好的粽子时,锅盖刚揭开,忽地一股股沸腾而出的白汽,里面有粽子叶、江米和红枣的清香飘满了整个院子,引得我们一阵欢呼雀跃。
这时,母亲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她偷偷用围裙擦着额头上的涔涔汗水。“妈,您也尝尝吧?”“不吃了,你们吃吧”。曾经,过端午节就是这么幸福!条件好的家里便用买来的艾蒿叶与鸡蛋一起煮来给孩子们吃;母亲会用艾叶汁给我们洗浴;或把晒干了的艾叶给我们做成枕头;有时母亲在庙会上买来用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清香四溢的小香囊挂在我们床上的蚊帐里。这些民俗则是为了过端午消暑驱虫,算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门前悬一束艾草或是菖蒲,为着驱虫辟邪,来讨个吉利吧。北方人过端午节是很少讲究的。没有赛龙舟,即便有也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而吃粽子也不像南方那样品种多。
可有时回想起过去那些走街串巷卖切糕的,却是另一番有趣的情景。每到入夏之后,清晨便可听到院外的吆喝声,“切糕、粽子,江米切糕,红枣粽子。”从母亲那里讨得几角钱便闻声去寻。只见一位周身干净利索的中年男人,腰间系着青布或白布围裙,推一辆四轮小推车撵着青石板路,正缓缓而来。
江米与白糖,蜜枣,青红丝一同蒸制,上盘时浇兑山楂,玫瑰,桂花煮制的蜜汁,入口绵软香滑,甜酸可口!走近时,招呼道:“师傅,来五角钱的切糕”。随后看他一撸手臂上的套袖,顺手揭开菜刀上湿漉漉的白布和案板上的白纱布罩子,再看一块十寸大小层层叠叠的江米红枣大切糕,上面还有青丝玫瑰,瞧着样子十分催人胃口。一刀整齐的切下,看师傅熟练的从车上抽出一张干净的碧绿荷叶,包好称重总是份量足足,便笑呵呵地拍拍案板,吆喝道:“吃吧,切糕,江米切糕来。”

当那双回力球鞋轻快的奔跑在布满斑驳青苔的石板路上时,虽然脚下湿滑,但我像燕儿似的飞进了深深的巷子,且乐滋滋地手捧着这块香甜可口的切糕,不,应是手捧着一份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