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来“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
耳食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富人,富的流油以至于去“专门肥外人田”的却不多,晋武帝时期的石崇与王恺应该算是难能可贵的、屈指可数的、空前绝后的两位吧。
这两个“土豪”——说的不对,其中有资深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可谓视金钱如粪土,奢靡浪费在他们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们最突出的、无可比拟的特点是“撒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撒钱,仅仅为了达到“我乐意”而不求回报地撒钱,其慷慨大方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誉。相比之下,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摆设什么、耗费什么……都不足以我们艳羡和考究。这故事里边,最精彩的部分是“唱对台戏”,如果你觉得用词别扭或者刺眼,我们就叫做“唱对头戏”吧。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两位主人公绝对不是什么“慈善家”,他们的无私和无偿的高尚行为也不是为了扶助和赈济谁,而是为了单纯的“炫富”,为了博得眼球,为了增加观众名额,为了赢得更多的人气,为了达到在“指标”上超越对方。
故事细节忘记了,我说的不一定全部属实,就说那么个意思,您见谅。
起初,两个人“窝里斗”,各自在家里摆阔,后来,演进到了公开斗,在光天化日之下,“做自己的事情,让别人去说吧”,最后,就都把精力放在“博得赞许和好评”上了。说是斗富到了高潮阶段,也是关键时刻,两位在闹市上摆开戏场,花钱请“角儿”上演精彩大戏,供人免费观看。
石崇为了招揽看客,无偿向路人提供包子,只要这些人“说好”,王凯当然不甘落后,效仿且超越之,给观众的馈赠更丰厚,于是石崇便加倍赠予予以反击……事情到了正常地步,原本低贫的一干“贱民”仿佛一下子“贵”起来,他们备受青睐,备受抬爱,备受恭敬。他们的心理很快发生了变化,原本喜爱的大戏已经不在关注之列,只要得不到包子就绝对不给“正眼”,给少了一样不予捧场,谁也不着急“选边站”,就等着获得更多的肉馒头。
故事说到这里,聊一点“替古人担忧”的话——因为人家两位主人公压根不在乎这些。看戏么,好事,古人能有多少看戏的享受,老百姓就更甭说了。让平头百姓白看戏,那是多大的福利呀,只要咱们演好就行了,服务好就得了,人家看不看的,应该取决于咱的“戏码”,跟附带的、株连的包子什么干系。
再说,仅仅是单纯的、正常的演戏时段,两家都不必“花冤枉钱”,比拼唱戏的实力就得了,何至于到后来“白白扔包子”且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两败俱伤”而观众摇摆不定呢。
我说我多虑了,杞人忧天了,一点不差——人家本来的目的不是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最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你明白我的心思吗?

粽子
周身披挂草莽,
胸怀火红心肠;
通体洁白如玉,
品格绵密馨香。

作者简介:许茂生,男,笔名遁魔、洗耳翁等。河北省涿鹿县人。县文化局工作。已出版多本作品集。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理事。涿鹿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收藏家协会理事。涿鹿秧歌角研究会理事。热心于推广和研究本土文化。文笔优雅细腻。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