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12)
水府庙始建于明万历41年,原为镇压宝庆连年频发的水灾而建。后毁于兵灾。顺治13年复建。
康熙18年又毁于吴三桂兵变。直到道光21年再重建。并筑资江大堤,堤身衔铸铁犀牛。(传说犀牛镇水)
自河口上溯千余米,是邵阳市著名的青龙桥(旧称东关桥}。因为出了东关桥就是城外了。
以前的宝庆古城很小,东至东关桥,西至南门口,北至临津门,南至宝庆路。今天看来就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仅为今天邵阳市的十分之一左右。

古东关桥原来也有铸铁的犀牛两尊,各在桥的东西两端。后来在历次的洪水中被冲进了河里。
解放后在枯水季节清理河道的时候打捞上来一尊,现安放在双清公园的水池里。
看来犀牛镇水的传说也不靠谱。
水府庙建好后,果然邵阳的水灾骤减。而且驾驶毛板船下汉口的毁船惨案也有所减少。
于是,水府庙的香火更盛。
相传当年除了用生铁铸了铁犀牛,铸了萧天任神像,还铸造了诸水神神像十余尊。
只是如今岁月沧桑,那些铁菩萨都不知了去向。
古代的人基本上还没有“倒卖文物”的观念,这些铁菩萨如果没有在烘炉中化为犁锄铁锅,就应该还散落人间。
没准儿就被深埋在滔滔资江的某一处河床。

我小时候就多次看到过古老的水府庙。那是到双清公园游玩的时候从中河街经过的时候看到的。
记得那个时候的水府庙坐落在中河街到下河街拐弯处的街面上。
出中河街街口到河边的地方还有几家面馆,我还在那里吃过面。
记得以前最好吃也是最高档的就是“肉丝面”,才一毛五分钱一碗。
作为小学生的我,口袋里没有几分钱,就吃“光头面”,一碗才八分钱。
一碗热腾腾的碱水面,加一勺猪棒骨熬的高汤,碗里飘着油珠和星星点点碧翠的葱花,再加上一勺酱油,感觉好吃极了!
不知道是过去人的幸福阙值太低,还是现在人的口感要求太高,反正那种幸福感是一去不复返了。真的是无比的怀念过去那种有点小满足就幸福的感觉。
中河街是邵阳一处古老的街道。光滑的青石板铺就了昔日繁华热闹的小街道,两边是黑黢黢古老的木板房子。
有些地方还高悬着布幅招牌。有的商店拆下壁板就是临街的门面,柜台也是很高的。
记得八十年代彭德怀同志平反之后,八一厂拍摄了一部电影《路漫漫》,这里就是主要的外景地之一。

有同龄人感概地说,如果当初有哪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敢于拍板把这条古老的街道保留下来那该有多好啊。
那现在的人根本就不用费那么大的劲去“穿越”。
从高楼林立的闹市一踏入这条小街,立马就像进入了古代,让人们顿生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我记得,小时候见到的水府庙的大殿里还住了人家。我为了一探究竟还假装口渴进去讨过水喝。
记得还要上几级石阶才能进入大殿。那户人家都家境肯定不好,从家具摆设可以看出。家境好谁愿意住庙呢。
当然,如今这些都成了遥远飘渺的记忆。

现在的水府庙漂亮多了,但也是“闲人不得入内”。
秋年四季都是“铁将军把门”,把市民游客隔在外面,只能远远的欣赏水府庙的全景。
前来游玩的人们亦只能以它为背景拍几张照片。那个临街的大戏台也几乎没有人在上面唱过戏。可惜了那么漂亮的一个戏台。
若是夜晚来游那就更好看了。华灯齐放,熠熠生辉。飞檐翘角,古香古色。
绿荫斑斑,花影憧憧。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好景观。
(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