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
作者:刘明健
周日上午外出办事,坐在公交车靠南窗的位子,暖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便生出一丝困意,靠着车背,心里想着,下午没事或去海边转转,或去周边乡村走走,莫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车行驶到琅琊台酒厂站点,挺稳开门,上来一批乘客,车载自动刷卡机报着那些熟悉的声音:“老年卡”、“爱心卡”。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都习以为常。“荣军卡”听到这一声,出于对军人的崇敬之情,车内大部分人将目光转向了这位昔日的军人身上,乘客是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高高的个子,全身上下一身合身的灰色运动衣,脚上一双洁白的运动鞋,显得干练、精神。他一手提着盛满水果点心的袋子,一手扶着车内栏杆,向车后面望去,当我俩四目相对时,虽戴着口罩,但还是一下子认出来彼此。“小叔,是你啊”“刘磊,快来,这里坐”我身边正好有座,便扬手招呼他。
刘磊,是我同村小学初中的同学,他为人热情,谦逊,脑筋活,能吃苦。我在家中是老小,而他是家中老大,身下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虽是同学,但他从不叫我大号,见面总是“小叔小叔”的叫我。说他,总是憨憨的一笑,还是那样叫法。初中毕业那年,他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体弱多病,作为家中长子,他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回家跟他一个有残疾的二叔撑起一家老小的生活。后来他当兵了,我因在外求学,我们便逐渐失去了彼此的消息,直至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老家的中学工作。
再次相见。已是十几年后了,那时他的大女儿已上初中,他经常来学校开家长会,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从他口中得知,他从部队退伍回家后,说了个贤惠能干的媳妇,两个孩子。母亲几年前已经去世,他们两口子帮弟弟成家立业,把妹妹们一个个风风光光的嫁出去。那时的他。又黑又瘦,头发也顾不得理,穿的衣服,衣领上后背上经常看到被汗水阴湿又风干后的盐泽。种着十几亩地,两口子起早贪黑,日子仍然拮据。
“刘磊你怎么在这里坐车”坐好后我问他。“叔,我就住在这个小区”“奥,是给儿子看孩子吗?”这个年龄段的我们,孩子大都结婚,正是给儿子看孩子的时候。我随口问道。“不是。叔。闺女在青岛,儿子在开发区,他们都有自己的房子。孩子都已上学,不用我们。这个房子是我自己买来住的。”“奥”看着我满是怀疑的目光,他跟我说起来这些年我不知道的乡村巨变和他一家的变化。
原来,随着孩子考上高中,儿子也已上初中,他两口子虽然吃苦能干,但日子仍很拮据。刘磊便外出打工。期间他学会了瓦工,随着近几年装修业的发展,他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干劲以及良好的信誉,逐渐在城里打开了局面,找他装修的客户也越来越多。那时的他,天天骑着摩托车,风雨无误的来往在八十多里的乡村和城里之间,家里的地,除春播和秋收外,都扔给了媳妇搭理。期间,他供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为他们成家立业买了房,这种生活一直到四年以前结束。那时赶上村里土地流转,一亩地能卖一千多块钱,他便把土地全部流转,家里再没心事。便用这几年攒下的钱在城里买了房,把媳妇接到城里,从此结束了天天来回跑的打工之路,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城里人生活。
“叔,我们这茬人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说这坐公交车吧,去年还需要六十五周岁才能办理免费乘车,今年又降到了六十周岁,而像我这样曾经当过兵的,今年国家又出台政策办理了荣军卡,坐车、逛景点都不需要花钱。这真是跟党的好政策沾光啊”“是啊”车上不少人也随声附和道。纷纷述说着这几年身边发生的幸福事,满脸的知足样。
“你这是趁周末去儿子家看孙子吧?”望着刘磊手里提的一大包水果点心,我问道。“不是,我去北高家庄医养中心”。“去那里……?”“你还记得我二叔吗?他今年八十六岁了,前年政府把他接到北高家庄医养中心,可享福了。我每周末过来看看他,你知道,我父母去世的早,家中就只有二叔这一个长辈了。”从他口中得知:他二叔由于一直单身,又有残疾,村上早就帮他办了低保,前几年还曾让他住乡里的敬老院,但他吃不惯那里的饭菜,又没有能啦得上话的人,非回自己家里不可,他们这些侄子侄女也只能由着他,刘磊搬到城里后,让他过来一起住。他以住不惯楼为由,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来。无奈刘磊他们就隔三差五回村,帮他蒸些馒头,洗洗衣服。“现在好了,我是一点挂念没有了,,二叔在这里,有吃有喝,要玩的有玩的,日常生活有专人管理,有病不用出门,中心配有医生护士,经常查体,每月还有二百多块钱的零花钱。二叔是真正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我们兄妹几个也彻底放心了。这真要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啊”刘磊兴奋地说着。
说话间车到了两河地铁站,刘磊要在这里下车换乘,便和我握手告别,并一再和我说等有机会一定好好聊聊,便匆匆下车。
望着他硬朗的身板、和满脸的幸福,我不禁感慨:这还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又黑又瘦满身汗泽的刘磊吗?现在的农民,他们早已不再过着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享受着党和政府带来的各种福利政策,利用自己勤劳和汗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为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家而骄傲,为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而骄傲。更为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航人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