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第1531期)

本期题目:《端午祭》/命题人:乔进波
代序言
五月的雁门关下
妈妈在老房子里,用五色线搓花绳
用红纸条编符,在红裱布上画马
然后剪下马,缝在我们的背心上古老的小城,
孩子们系上花绳绳,
背上“符”或“马”在院子里玩耍
五月初五这一天,
奶奶和妈妈围坐在盛满黄米红枣的大盆前
一边话家常,一边用芦苇叶和马莲包粽子
艾草插在门楣,
“符”贴在窗棂阳光洒在庭院,
鸡雏在柴草间追逐这些旧时光溢满我的童年
五月的阳明堡,玉米列队迎接
想起爱吃黄米粽子的父亲
想起给左邻右舍包粽子的二大娘
还有一起长大的明厚玉平和二元头
如今,我们的孩子学着我们的样子
传承老祖宗遗留下的民俗文化搓花绳、编符,包粽子
(乔进波)

刘建明
汇集所有的河流
冲不动你坚贞的爱
归拢所有的星星
难掩你澎湃的光芒
所有人的笔
蘸的都是你的墨水
所有人的呼吸
都带有你心脏的温度
不能穿越回那个时点啊
只能用或甜或咸的粽子
把对你的爱
带给汨罗江
带给黄河长江
老榆树
谁的名字
与一种美食相连
让世人代代相传
谁的名字
与一个日子同在
与日月同晖
谁的精神
敢与龙竞渡
展现一个民族的图腾
谁的生命
能与一条河齐名
让高贵的灵魂
千古激情流淌
乔进波
老家门前那片芦苇丛
在五月的微风里
让世界都安静下来
好久没闻到这样的气息
仿佛回到童年
奶奶正钻进芦苇丛
将一些新鲜的芦苇叶采撷
我就跟在她的身后
好奇地在芦苇丛中穿梭
这些新鲜的叶子
包裹着我香甜的梦
我的心仿佛长出了翅膀
今年
我又来到老屋前
那片芦苇丛已消失
平眉
红尘忙碌,猛然间想起
应该戴花绳,应该拔一把艾草
或者编几根艾绳与夏天猖狂的蚊虫战斗
以及怀念那个汨罗江畔忧伤徘徊的人
这个猛然间,就在五月初一的清晨
已经可以看到新一天的霞光
在山后,在云后
排兵布阵
来不及去拔艾草了
不过搓一根花线绳
不会比晨光的喷涌更慢多少
猛然也会惊醒
他时的手艺从上一辈手上传来
在大腿上搓拧几根花线
皮肤并不比卖花绳的人白嫩
只是专门绕开汗毛的花绳
没有什么不同
花绳翻滚
这是一个众神遁隐的时代
一个个巨人应运而生
足以,在你迎接这五月第一缕霞光中
祭奠那些个没心没肺的青春
芳芳
一个千年的诗人
把他的诗作唱了千年
原来声音和文字都可以是不掉色的
我们每到这一天
就把这些郑重地拿出来
小心地轻抚
铺展,让他们在阳光下更加绚烂

青杨
一
又是一年屈子期,宅台遥想水长长。
昔日哀鸿传郢地,山水相连汨罗江。
波光潋滟映当年,千年端午祭国殇。
二
汨罗江水几千秋,凭吊屈原泪长流。
一片忠心昭日月,满腔悲愤化戈矛。
龙舟竟渡成追祭,包得粽子好应酬。
举国同心迎端阳,诗人提笔赋闲愁。
三
糯粽飘来万里香,屈翁刚烈自古扬。
忠良皆需千古祭,华夏儿女示强刚。
四
郢楚地阴云诨乱,怒水汨罗掀波澜。
岸边香草漫瑶台,忠肝义胆何人伴?
后人念及心发颤,明心志投江魂断。
昱晓
又是端阳碾粽香,河东糯米抱团黄。
舂诗一首英灵祭,伴酒三盅屈子觞。
董云山
屈子英名自古传,离骚绝唱撼空天。
开来继往凌云志,华夏群雄写续篇。
沈继荣
每逢端午怀前事,竞渡声催楚水哀。
南北西东包角粽,离骚一曲诵千回。
赵美怀
仲夏端阳君再来,驾虬归故里、叹英才。今朝大国乐安哉,炎黄梦、憾为楚王哀。
明主显良才,问天何霸气、可轮回?骚风吟唱剑悬台,倾高策、治国敞开怀!
(小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