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支持涿鹿的果脯厂
文坛元章
我们农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重点,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支持乡镇企业。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党政部门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怀着急迫上项目的心情指挥经济,我们各级上级行也在形势感召和压力下,三番五次发文件、投放指标,迫不及待要求及时投放贷款。大家恨不得一天之间就让经济发展起来。
涿鹿县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盛产北方的各种水果、干果,而且产量很大,曾经号称全国水果百强县。这样,很多时候销售就成了问题。销售难经常成为这里每年夏秋季领导和农民的头痛事。为了摆脱困境,县里为农民也想尽了办法,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产量要求。怎么办?县里发动上下讨论,最后目标选在了就地转化,将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变初级产品为再加工能储存产品,以延缓产品上市时季节性过剩,客商故意压级压价,虽然农民吃亏也难得全部出售,甚至烂在田间地头的情况。错季出售水果产品与再加工,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据此,几个果脯厂应运而生。
先是西山孙家沟公社,于1984年开始在乡所在地建了第一个果脯厂。当时主要是为了将本地一种名叫“黄果”的个头没有鸡蛋大的秋果就地消化。因为这个品种的果子个头小、味道涩,没有多少人直接开口愿意吃,更谈不上外销。农民习惯都是采摘储存到冬季后吃冰冻的黄果,但消费量也很小且形不成商品出卖。而这里种植其他水果,土地、气候等等条件又不适合。乡领导在县里统一组织外出,到保定、沧州等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参观乡镇企业回来后,就信心百倍地决定上马这个项目。乡里自筹部分资金,信用社借贷2万,厂房就选在原来公社的修配站旧地方,请师傅、收果品、买白糖、召工人,购置了几口煮果子的专业大锅,凑足了原辅材料,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建起了土烤炉,敲锣打鼓庆贺开张,夜以继日地熬、烤了起来,几经成功失败周折,终于生产出来第一批合格产品。
此后,又有几个乡镇先后办起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果脯厂。乡镇合并前南山区共六个乡镇,竟然一股脑开张四家。其中河东、谢家堡、莽石口三个乡属于乡办,大河南乡则由条件比较好的台峪村办。他们之所以这样积极去上马果品加工厂,是因为当地盛产一种叫杏扁的山杏。
这个区在涿鹿县南部,属于深山“三老区”,高耸入云的大山是他们的家乡和陪伴。这里,解放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影响一直比较封闭,一百多公里的南北狭长山沟地带,由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串联起来,这条路成为他们对外的重要通道和出口,顺着这条路,依次排列着六个比较贫穷的乡镇。该区东与北京门头沟接壤,南连接保定易县和涞源,西边紧邻蔚县。在张家口属于深山边远地区。

这里高山巍巍、峻岭随处,土地贫瘠且面积很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但空气清新,森林茂密。盛产核桃、山楂等各种干果和仁用杏。每当盛夏季节,农民辛辛苦苦采摘下来的山杏,都堆散在沿河床行走的道路两旁公路边空地上,凡是有一片平整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晒杏扁”的农家姑娘和儿童。他们将已经熟透的山杏,攀爬上树采摘或者用长杆敲下来,在树下收入塑料编织袋或者其他盛具,人背、肩扛、驴驮到大路两旁比较平坦的地方,剥开杏肉,通过阳光曝晒和风吹,晾晒之后形成杏干。而杏核则用小锤砸开后取其仁对外销售。这些被辛苦劳作剥开得到的杏仁,据说是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钱人争抢着愿意买,有时候也作为当地人赠送贵客的土特产品,当时就销售价格不菲,最贵时接近每市斤二十几块。而被剥捏下来的杏皮肉则实在不值钱,根本卖不出去。晾晒后作为杏干,只能是自己食用消耗或者送亲友一点,形不成商品出售。这样各家各户的杏肉,多年以来大部分被浪费掉或者烂掉。
八十年代中期,南山区几个乡镇领导,为了给这些杏肉找出路,经过多次到外地考察和调研,先后办起了四个果脯厂,其主要产品基本都是果脯、果丹皮。在这些企业的开办过程中,领导调研、拍板确实费心劳神,办事人员夜以继日工作也可圈可点,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都离不开农行、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因为没有开办资金铺底,什么事情也是空中楼阁空谈一阵。
南山区大办果脯厂消化了当地大量杏肉并取得一定经验,县委政府逢会大力表扬,使其他乡镇特别是有充足水果资源和农副产品地方的领导压力山大,屁股底下的座椅随时随地有被撤掉的可能。于是,他们也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准备操办水果加工厂。小矾山乡经过一阵筹备,围绕消化当地海棠和槟果,于1987年自筹资金办起来小型果脯厂,在1988年秋季收购原料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农行五堡营业所伸出援助之手,积极给予贷款支持,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使这个小规模乡镇企业红红火火开办了若干年。
五堡镇是涿鹿首屈一指的水果之乡,处于富饶的桑干河南岸,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备、水源充沛,农业自然环境和条件优越。他们虽然当时就有几家企业,但没有一个与水果产业能联系。鉴于葡萄、苹果越来越滞销,县里三番五次要求开办以消化当地水果葡萄为主要目标的加工厂。于是,他们经过反复县内外考察了解调研,终于下决心在农行五堡营业所的大力支持下,于桑干河南岸桥头一个叫“高堡”的村子里,办起了一个比较像模像样的“京西罐头厂”。该厂产品以苹果、梨、葡萄为原料,主要生产玻璃罐头,同时还建有一条果脯生产线,用于制作各种各样果脯和果丹皮等。后来由于所在地为“高堡”和产品主要生产罐头,人们习惯称这个厂为“高堡罐头厂”。此外,该乡六堡村经济实力雄厚,与此同时自己筹建起一个村办小果脯厂,营业所也及时给予了四万多元的流动资金支持,同时县支行信贷部门对他们还多次进行了财务会计辅导。据曾经担任该果脯厂的乔厂长回忆:“那時候我們產成品果脯40幾噸。果丹皮生產二三十噸。外出收購一般每年最多四伍十萬斤,不算附近鄰村和本村的,當時是價格高就收六七十萬,價格低就多收點。果不值錢的時候收過一百多萬斤。”可见当时每个果脯厂都转化了不少季节性果品。
几乎在乡镇企业果脯厂上马同时,县供销社副食品公司在县农行商办工业贷款的支持下,于县城副食品公司宽敞的南大寺院内建起了一个规模比较大设备完善的果脯厂,生产果脯、水果罐头、下角料生产果丹皮等等产品,起到了行业龙头大哥作用。
上述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顺境、有逆境,大多数生存了十多年。后来由于改革政策、形势变化、消费水平和需求有变,与其他县办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一样,或改制或拍卖或转产,甚至有的倒闭。虽然都没有存活下来,但在乡镇企业红红火火发展的当时,确实起到了其立足当地资源、消化农付产品、加工增值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同时,这些企业在发展中的探索与追求,也为乡镇村培养造就了一批十分缺乏的企业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队伍,为此后改革开放农村经济腾飞储备足了力量。

作者简介:王元章,男,1957.09,笔名文坛元章。原籍河北省万全县,,现居河北涿鹿县,曾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张家口分行。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家口诗词协会理事,涿鹿县诗词协会会员,喜好诗词、散文和游记等文学艺术,曾有多部作品发表于国家及省市刊物上。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