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是“聪明”和“机智”
——读《晏子春秋》有感
文/王焕民
小时候,听人说到晏子使楚,很为他的随机应变所高兴,觉他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最近读了《晏子春秋》,觉得他不只聪明机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生活节俭、不贪腐、富有辩证法思想的人。
说他的爱国情怀,主要有二:一是不辱使命,维护祖国尊严;二是敢于进谏。
当时的吴,狂妄自大,楚更是另一虎狼。可他毫不畏惧,毅然出使而不辱使命。
一个使臣,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出使吴国时,吴王想要晏子以朝拜周天子的礼仪朝拜他以侮辱晏子,命令接待贵客的人说:客人来求见时,你就说天子请你来见!
第二天,晏子拜见吴王时,接待他的人说:“天子请您入见!”晏子显出迷惑不解的样子。
接待的人又说:“天子请您入见!”晏子又显出迷惑不解的样子。
那人第三次说:“天子请您入见!”
晏子第三次显出迷惑不解的样子说:“我奉我国国君的命令,出使到吴国吴王所在的地方,没想到因为愚鲁而迷惑,竟来到周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
吴王听到后,只好在里面说:“夫差请您入见!”晏子按拜见诸侯的礼仪拜见了吴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人尽皆知的使楚,更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晏子身材矮小,楚国人在楚国城池的大门旁开了道小门引他进入。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入。现在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不应当从这样的狗门进去!”接待他的人只好领他从大门进了城。
拜见楚王时楚王所说的“齐国没有人了派你来当使臣”;宴席上,故意绑了个人说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分别被晏子以“齐国派遣使臣是按不同对象决定的,其中贤明者出使贤明的国家,不才没出息者出使不才没出息国家,我最不才没出息了所以只能出使楚国”和“在齐国不盗窃一到楚国就盗窃,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擅长盗窃”顶了回去,有力地了维护国家的尊严。
进谏,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弄不好会落个“犯上”的罪名。如果有奸党陷害,会诬你“谋反 。因而不只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拳拳的爱国之心,否则,是没人敢于进谏的。
可晏子却敢进谏。读《晏子春秋》,会发现《内篇谏上第一》和《内篇谏下第二》,总共五十篇全都是进谏。
除这两个以外,《内篇问下第四》中的对鲁昭公《谏听节俭》也是进谏。还有一个《外篇上第七》,总共二十七篇,有十三篇竟是对景公的进谏。可见其为了国家,完全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说他的节俭,从下边几篇可以看到。
一次,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遣的使者到了。晏子把自己的饭食分出一部分给他吃。结果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回去后,把这一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感叹道:“嗨!晏子的家里竟然贫困到这个地步了!寡人不了解情况,这是寡人的过失。”派官吏送去钱财借以接待宾客,晏子却不肯接受,往返再三,景公只好作罢。
再看下文所述。
晏子当齐国的相,穿的是一般布制作的衣服,吃的是普通的饭、鸡蛋和一般蔬菜罢了。景公的近臣把这情况告诉了景公,景公因此要封给他食邑。无论给送去的人怎样劝说,他始终都不接受。
看到晏子吃穿那样,特别是住的宅子,景公打算给他改换住宅,对他说:“你的住宅太靠近市场,既低下狭小,又嘈杂肮脏,真是不能再这样居住下去,还是换到一个既明亮又干燥的地方去住吧。”宴子却不答应。
要知道,他当时已为相多年了。
如果说上边表现了他的节俭,下边则表现出了他的廉洁、不贪腐。
晏子出使晋国,景公改建了他的住宅,等他回来时,已经建成了。晏子拜谢了景公后,就拆毁了新居,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为被拆毁了住房的邻居盖好了房子,让他们回来居住。景公不答应,晏子通过陈子桓向景公请求,景公才答应了。
换成今天那些贪腐的官员,为了自己而侵占百姓田地、拆毁群众房屋的,看到国君这样给自己盖房子,早都高兴死了,哪会这样做呢?
景公有一个心爱的女儿,希望能嫁给晏子。景公便以宴饮为名到晏子家去。饮到欢畅的时候,景公见到晏子的老妻,说:“你的内子又老又丑,我有一个女儿,又年轻又漂亮,请让她来充实先生的居室吧。”
晏子赶忙起身离席,答道:“而今她的确是又老又丑了,但我一向就是同她一起居住的,过去也曾看见过她又年轻又漂亮的模样。况且人们本来就是把少壮托付给了衰老,把漂亮托付给了丑陋。她就这样托付给我了,而我已经接受过她的托付了。主上尽管有这样的恩赐,但能够用这种恩赐来使得晏子背弃她的托付么?”说罢俯身再拜,坚决推辞掉了。

换成今天那些贪财贪色、攀附权贵的官员,早都高兴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哪里还会像晏子那样“坚决推辞掉”呢?
这里所说的晏子的辩证法思想,指的是他对“和”与“同”的论征。他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的不足,才是真正的“和”,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2021年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