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佛陀传》中,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在临终时很恐惧。释迦摩尼佛对父亲说,他会活在别人心中,子孙的身体有他的一部分。于是,净饭王就不再恐惧。
我在想,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像对他父亲这样的人,讲这些才能听得懂,才能有效果。
而对波斯匿王的大臣, 释迦的有力施主之一,号称给孤独的须达多长者,临死惧怕时,是要他观想,我眼非我,我耳非我,我舌非我,我身非我,我意非我,我所见非我……皆非我……因我从未生,也永不死……
同样的临终恐惧关怀,佛陀的方法不一样,一个是说有我,一个是说无我。这是佛陀根据两个人的根基不同而分别对待的。从不同的方法,可以看出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的我执更重,牵挂更多,恐惧更厉害,因此佛陀施以“有”的安慰。
而须达多长者则因为平时也常聆听佛陀的教诲,常常作观想“无我”修行,因此佛陀在他临终要他继续如此专注观想,从而进一步明白本来就“无我”,消除不安。
(《孟子·离娄上》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话。有人说,孟子所说的 “无后”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没有尽到留下后代的责任,而是指没有尽到孝养父母、爱护家人等后辈的本分。
我想对于普通人的理解,后代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确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以此可以对自身死亡的一大安慰。所以无后,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彻底的消失,是对祖宗的大不孝,加剧自身的不安。
封建时代,特别重视男丁的延续,现在看起来这种意识虽然有所淡薄,但说白了还是希望有男性后代子孙代代相传,道理大家都懂,往往心照不宣,其中怕自己百年后消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恐惧不安历来都是人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特别是临终之时更容易出现。因材施教,圣人之为,孔子和释迦牟尼佛都做到了。时代变迁,这一方法无论何家何派都是毋庸置疑的适用!
上下文之间读起来虽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很有必要写出来。在此,恳望广大读者老师不惜指教。谢谢!